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翠霞

  摘要: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母语知识对外语习得的影响是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正在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母语会对第二语言习得造成迁移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本文通过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几个层面上的对比分析论述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并提出了克服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母语负迁移的对策。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负迁移
  
  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之间的关系,在pica(1994)列出的外语教学工作者们最关注的十大问题中,“母语怎样影响二语习得”列为第一。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现象(language transfer)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开始真正研究。所谓的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就是指,在外语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之后,其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及语义知识的影响。语言迁移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如果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与所使用的母语相近,外语规则与母语规则相同时,就产生正迁移;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而如果学习者所学的外语与自己的母语很不相同,外语规则与母语规则出现差异时,尤其是表面相似但实际不同时,往往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从而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到阻碍作用。母语负迁移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要努力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一、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与母语负迁移的关系
  
  尽管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具有许多共性,但是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交际观念及思维模式,其语言系统在许多方面也不尽相同。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人类语言,是各类信息的载体和用于交际的工具。它们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等层面上存在着某些类似规律。这些相似性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促进作用,其结果往往出现正迁移。但它们有着不同的交际模式和话语结构,在更多的方面迥然相异。这样,英语学习者很容易就把汉语母语中已经内化的规律负迁移到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上,从而导致语言错误和语用交际失误。
  英语是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有词形的变化;词序也比较灵活;注重句子形式;结构相对完整;而且句子或语篇里常常采用诸如连接词、关系词、介词等多种连接手法。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称不上有词形变化;词序也相对固定;更加注意内在意念却不受形式的约束。如果英语学习者不能深入了解这两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用层面的这些差异,很容易就把汉语思维定势套用在对英语语言系统的理解和使用上。从而导致母语的负迁移现象。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英汉两种语言系统在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和语用层面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负迁移现象主要表现在这些层面上。以下就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系统在这些层面上的对比分析,找出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在其中的表现。
  
  (一)母语在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由于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英语和汉语各自拥有不同的语音发音规律。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英语中有四十个元音和辅音音位。很多音位都不可能在汉语的标准话中找到相同的音。例如,英语中的元音[i],[u],[A]和两个摩擦辅音[?],[0]等,在汉语中就无法找到与其近似的音。另三个辅音[b],[d]和[g]在英语中是不吐气的浊辅音,而b,t,g在汉语拼音字母中则是吐气的清辅音。再如,汉语中的字除了少数以鼻辅音/n/,/η/结尾的外,大部分都是以元音结尾。而英语中既有元音结尾的开音节的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的词。所以操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读除了/n/,/η/以外其他辅音结尾的英语词时,总爱在后面添加一个元音。另外,汉语中的“斯”,“资”的声母“s”,“z”和英语中[θ],[?]听起来似乎有点相似,许多英语学习者便不自觉地用“s”代替英语中的[e],用“z”代替[?]。把汉语中的发音搬到英语中去,从而造成语音上的负迁移。这些也正是为什么中国英语学习者把think读成sink,把thought读成sort,把thing读成sing,把it读成eat,把speak读成speaker,把work读成worker,把blow读成below的原因所在。
  英语和汉语语音系统的另外一个主要区别是,英语是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意的“语调语言”;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英语中的单词无论被念成平调、升调或升降调都无法改变其词义;而汉语的每一个字除了由元音辅音组成之外,还有一个附在上面的能区别或改变字义的声调,例如“qian”(牵)、“qian”(钱)、“qian”(潜)、“qian”(歉),这四个字尽管音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声调完全不同(分别为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也就形成了四个不同的汉语字体。
  
  (二)母语在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英语词汇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搭配能力等方面与汉语词汇差别很大,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别,用母语的思维规律去套用必然会导致母语负迁移。首先,语言的独立性决定了一种语言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一对一的对应词,例如,faculty与汉字“能力”貌似对应,而faculty还有“全体教员”“系”“科”等意思,但是汉语中的“能力”是不可能有这些意思的。至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实际上文化对词汇的影响是最大、最明显的。各个民族往往对某些词汇所赋的内涵意义大相径庭。例如,“龙”在汉语中是“英雄才俊,蓬勃向上”的象征,故而有“望子成龙”“龙风呈样”之说。而“龙”在英语中的对应词dragon则指一种能喷水的怪兽,是“凶残、恐怖、贪婪”的象征。因此在汉译英中“望子成龙”常被译作“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have a brightfuture”,同样“亚洲四小龙”就被译作“four Asian tigers”,而绝不是“four Asian dragons”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搭配习惯、搭配范围由于受到各自语言特征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或影响,亦各不相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习惯表达方式。例如汉语中的“看”可以和“电视、电影、书刊、黑板”等搭配。而英语中却分别要用动词watch,see,read,look at;汉语中的“浓茶”“浓烟”在英语中的表达式分别为strong

tea和dense smoke,strong和dense都表示“浓”。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就常把汉语词与词的搭配习惯错误的迁移到英语短语的搭配上。例如,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他们就常会说出诸如“see newspaper”(看报纸),“open one’s eyes”(开阔眼界),“learn knowledge”(学习知识)之类的不合适的话语。
  
  (三)母语在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汉文化知觉的领悟性的思维方式酿成了汉语“尚意合,以意驭形”的语法特征,这与“重形合,以形统意”的曲折型英语语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立。首先英语的语序多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而汉语的语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句子的意义,主语与谓语的次序相对灵活,状语常放在主语之后。如英语句子:
  Jack finished his homework last night,
  可以在汉语中用几种不同的语序来表达:
  (1)杰克昨天晚上就把作业完成了。
  (2)杰克昨天晚上做完了作业。
  (3)那些作业,杰克昨天晚上就做完了。
  但某些频度副词在汉语中常位于动词前面,位置比较固定,在英语中却要取决于谓语动词类型。诸如“总是”(always),“经常”(often),“通常”(usually)这些副词经常被误用。像这样一个句子:Tom often was the first to answer questions,(汤姆经常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人),就是由于汉语的恩维定势而引起负迁移的表现。
  再就是,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句子中连词的使用要比汉语使用的多得多,例如下面的两个英语句子就分别使用了常见的连词because和if
  (1)Just because I don’t complain,people think I’m satisfied,(我没发牢骚,人们就认为我心满意足了)。
  (2)If you would care to leave your name,we’ll get in touch as soon as possible,(请留下你的名字,我们尽快和你联系。)
  汉语句子中的连词通常是成双成对的出现,而英语中的句子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情况。例如,汉语中常见这样的连词并用:“虽然……但是……”“既然……那么”“因为……所以……”。因此,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常写出这样的错误句子:BecausePhilip had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leg so he walkedslowly,Though they lack official support but they continue their struggle,这主要因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句法结构掌握得不够熟练,在表达意义时他们往往依靠已掌握的汉语句法知识,不自觉地套用了母语的语言规律,从而导致了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
  
  (四)母语在语篇层面上的负迁移
  东西方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经常按照逻辑思维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具有跳动迂回式的思维习惯。在语篇的组织结构上也体现了这种差异。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语篇组织模式经常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说明自己的观点或写作意图,并且明朗自己的态度,这也就呈现出亚里士多德的线条式(Aristotelianliner):提出论点后语篇直线向前推进,出现一个合乎严密逻辑过程。通常语篇开头和结尾相呼应,文章有条有理、脉络清晰。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语篇模式通常是迂回曲折式的(circular)。语篇开头往往是从相关联的外围事件人手,用委婉曲折的手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论证过程遵循一个“转”的模式,整个语篇是“S”型发展。另外,西方人强调主客体的分离、注重客体的形式逻辑,而汉语民族注重主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主客体融合。因此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占很大比重,诸如:“It is supposed that…”,“It can beargued that…”之类的被动句型结构在一些论说文和科技文章中经常出现。汉语则常常把人称用做主语,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由于受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常写出“英语形式+汉语思维模式”的文章,汉语母语语调就夹杂在其中的句法结构和语篇组织方式中。
  
  (五)母语在语用层面上的负迁移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交际原则、交际模式、礼貌准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汉语言文化中,同事、朋友、亲戚之间往往是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甚至在初次见面时也会彼此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职业、婚姻等状况。而英美人士则强调其个性的独立。非常注重个人的privacy或private affairs。与他们接触时,年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回避,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干涉别人的私事。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毫无顾忌地问起操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所忌讳的问题,很容易就引起语用方面的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在中国,相识的人见面打招呼时,人们常常根据具体情况这样问候别人:“吃饭了吗?”“上哪儿去?”“你去做什么?”;而西方会用“Hi!”“Hello!”或谈论天气状况之类的用语来打招呼。若把汉语中打招呼的方式运用到和西方人士的交际中。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可理解的尴尬和误会。再如,当西方人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为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通常回答“Thank you!”来表示礼貌;但是中国人一般为避免盛气凌人常常以谦虚的方式来表示礼貌,就会使用“过奖了”“一般一般”“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语,而中国人使用的这些谦语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颇感费解。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不太了解这些差异又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无意识的套用汉语的语用规则,而无法使自己的语言让操英语为母语的人听起来地道又得体,甚至会引起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当中国学生在路上遇到外籍教师时,有时这样询问:“Where are you going?”、“What do you want to do?”实际上这让那些外教听起来颇难理解:我去哪、去做什么和你有什么关系?还有当外教向中国学生表达感谢时,中国学生的答语往往是It’s my duty to do so,当然,这在汉语语言环境下是十分恰当的言语行为,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答礼。可是根据英语背景知识被期待的回答应该是“You are welcome,”或者是“It’s my pleasure,”这类的话语。这些类似的语用错误主要是由于母语在语用层面的负迁移导致的。
  
  三、克服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的对策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方

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用母语的思维定式和规律去套用,在二语习得中必然会导致母语的负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比。吕叔湘先生曾强调“我相信,对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跟英语作比较。让他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体会。”通过两种语言的比较,中国学生会集中精力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更清楚地看到英语的本质特征。从而慢慢克服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进行英汉两种语育系统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层面上的对比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对英汉的音位、词法、语义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教师应讲清与汉语发音相似但有区别的英语音位的发音特点、发音部位,点明易出错误之处,同时设计有针对性的辨音练习、辅音连缀练习。教授词汇和语法时都要对母语和英语进行适当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逐渐形成与母语不同的语言概念体系。
  (二)引导学习者扩充自己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进行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适当地进行文化导入,扩充学生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交流,像打电话、拜访某人、购物、看医生等等。让学生根据所学英语知识和交际环境来正确的使用语言。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与操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接触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如可以聘请外籍教师担任口语、听力、写作、Video、英美文化等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与外教进行日常接触。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一些具体、生动、课堂上获得不到的知识,同时在语言的交流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重视培养学习者外语思维能力,使之尽力冲破母语思维定势的束缚。要克服母语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必须广泛开展用英语听说读写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各种题材的英美文学作品以及各类英文报纸杂志,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英美民族的禀性、文化背景、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等。同时推动学生多观看反映英美国家人们生活的电影、电视、录像和幻灯片等。让学生多多收听英语广播节目,像具有标准美国英语发音的VOA、英国英语发音的BBC等节目。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敏感性的适应性,诸如举办英语角(English Corner),参加英语沙龙(English Salon)、英语晚会(English evening party),观看英语晚会节目(English evening show),举行英语讲座(Lecture)或专题讨论活动(discussions on special topic)等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