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黎

   摘要: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回答诸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等等这些问题时,答案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个观点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应该有它自己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放在一个怎样的正确而恰当的位置呢?这似乎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浅谈;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32-01
  一、树立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既然阅读不仅仅为了写,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呢?这就要从社会对阅读的要求出发进行研究。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而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被学生掌握?
   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
  二、培养能力,指点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当代阅读学研究,在借鉴古今、比照中外的基础上,对阅读方法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进展。《阅读技法系统》(曾祥芹韩雪屏主编,1992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已经把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读书方法整理、分类、配伍、编排为4大系统、24种技术、108种方法。那么,在当代信息社会,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和可能教会学生多少种读法呢?这些读法又是什么呢?
   根据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划读法教学的范围:
   1、从书面语言的单位看,有词句读法、段落读法、文篇读法;
   2、从阅读方式看,有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
   3、从阅读目的看,有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
   如果我们能够将上面提到的种种读法,一一展开细目,化解为一个个可以操练的阅读技能,那将是对阅读教学的一大贡献。
  三、由浅入深,阅读教学追求精细化
   (一)从精细入手,理清思路,做到阅读有章可循。读课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思路,没有方法,乱读一气,要想读懂或是读透,那是难以想象的。在上一个单元或是一篇文章前,我都给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解决凝难词语,整体阅读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赏析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提炼主题,归纳写作特点,检查笔记,课外延伸,拓展阅读,运用本课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在阅读方法渠道上,我不仅要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还采用更多的形式,比如:你读我听,我读你写,你出题目我来解答,合作表演等。合作学习必须有交流过程,交流时不仅要交流问题的答案,重要的还要交流如何寻找答案的不足。这样,老师在读前明确怎么读,读什么,该读得怎么样,学生有章可循,学起来有门有路,渐渐成了读书的习惯,待到读课外文章时,就心不慌,神不乱,从容不迫了。
   (二)用精细之心品味语言,让细节之美自然流露。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理解的准确、深刻是审美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品味语言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悟情。通过学生多次的读之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如《散步》中“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像这样成双成对的,把事物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的整齐的句子有很多,这些句子对称,互相映衬,仔细品味揣摩,那种充满浓浓的天伦之乐,温馨幸福的家庭自然的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认为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唯有勤读多读,置身于书中的人,方能体验其中的细节之美。
   (三)用精细分析表达方式法,精准提炼文章的主题。“初读能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再读要了解文章的思路,三读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是我对学生读文章的要求。而归纳或提炼中心思想有多种方法,我注重从表达方式入手。
   例如有教读记叙文时,因为记叙文主要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同时还有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而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就是通过这些表达方式入手,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态度和感情,从而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提炼。《济南的冬天》《故乡》中都描写了冬景,但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却不大一样,《济南的冬天》描写冬景,表达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故乡》开头描绘的隆冬景色,衬托了人物心绪的悲凉。可见,任何记叙文中的描写都不是闲笔,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四)倡导个性化阅读,把精细化理念引向深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注重方法引导。如“你想怎样表现就怎样表现,我们就来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好好?”这是对学个性化解读的充分尊重。又如,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你们看我刚才提问题的时候,从课题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课文的内容,只要有疑问,就可以提出。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学习的科学态度。
   怎样阅读,是一个古老而又有新意的话题,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9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