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营造师生健全心理的阳光环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尚平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知识化、多元化社会,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学校层面如何营造师生健全心理的阳光环境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以人为本;健全心理;阳光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72-01
一、人文管理,营造阳光环境
“我是一名教师,从教几年来成绩还不错,各种奖励证书也有不少,还发表过几篇论文,领导和同事对我的评价都很好。以前我总是觉得好像出了问题,虽然我平时讲课挥洒自如,幽默风趣,可一看到有教师、领导听课,我就感到恐惧万分。有时甚至从头天晚上便开始感到不安,似乎觉得什么都不对劲了,虽然手里拿着教案,可我已经什么都看不进去了……来到这个学校后不久,同事们特别融洽,学校领导也很亲切,一下子,我又开始觉得生命充满了活力,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每天给孩子们上课都充满激情。”
这是学校一位新调入老师的内心表白。从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学校人文管理、营造阳光育人环境的一个侧面。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育“阳光少年”,和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分不开的。学校实行人文管理,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心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使教育目标和内容一致、方法和步骤相融,促进学生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主动发展。
(一)改善学校育人环境
(1)转变职能,变控制和管理为服务、指导和帮助,为教师创设更为宽松的环境,尊重教师的权利、主体性和个体价值。如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评比,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自主权。
(2)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育体制的改革落到实处,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教师从升学率、分数的重重包围中解放出来,不单凭学生考分和升学率来评定教师业绩和教学水平。
(二)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1)改进评价制度和管理方式,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制订措施,对教师的考核、晋级、评优等方面的评定,历史地、全面地衡量,不过于强调某一方面。从大处着眼,全方位综合性地衡量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下结论,这样,教师就不致心理失衡,消除消极的工作态度和牢骚满腹的思想情绪。
(2)重视心育工作的管理,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教师,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境。学校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帮助教师提高适应形势的能力。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成功机会,建立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和谐德育,陶冶阳光品质
“祖国在我心中,让祖国永远腾飞!”学校以学生阳光成长为出发点,探讨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途径,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及少年先锋队建队之际,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让祖国永远腾飞!”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实施和谐德育,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主发展,这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的形式,也是塑造学生阳光品质的又一新的方法。
(一)与班级工作相结合。学生阳光心态的形成首先在于良好的班风。班级工作制约着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它的心理机制是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针对学生客观实际,树立良好的班风成为班级工作的首要任务,班主任不失时机地加强和谐管理,给学生信心和力量,给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空间。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沟通,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意图传达给家长,请家长配合;或通过家长座谈会的形式,讲意义,讲做法,谈构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影响因素和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
三、创新教学,培育阳光智能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也是学生阳光成长主渠道。教师着力课程改革,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育工作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自己的重要任务。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二)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最关注、最渴望解决、最想了解的问题,或者提供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案例,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全班学生讨论、分析。以某个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三)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把活动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之中,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训练活动,通过训练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以方法为重点,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比心理知识更重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因素,结合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自我评价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能够做到自知、自爱、自律。为了让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讲解以外,还提供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各种方法进行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方法的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
以人为本,加强阳光管理;实施和谐德育,陶冶阳光品质;创新学科教学,培育阳光智能,加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师生心理健全的阳光环境,培养师生健全心理品质,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探索了新的道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