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地理习题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志娟

  习题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可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识进行复习、补充、完善和迁移。怎样利用习题课,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习题课进一步提高,避免习题课的重复低效,是许多教师一直探究的问题。
  一、目前地理习题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习题课上许多教师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体,学生很被动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一方面抹杀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听讲效率不高,以至于很多题目老师上课讲过多遍,学生仍不会做。这种现象表明,在教师讲题时,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选题不精,重点不突出。
  教师的讲授面面俱到,唯恐落下某个知识点学生不会,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使得课堂教学秩序混乱,看似讲了很多,学生听进去的却有限。
  二、上好地理习题课的改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思想上转变以往习题课的思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发散性思维地理习题课。
  在习题课上,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够发散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维平台。该类题目要求学生从“已知”发散到“未知”,从临摹发展到独创,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改变传统地理习题课中“回顾旧知识―分析错题―讲授问题―笔记解题过程”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地理习题课由模仿性训练转变为创造性训练,由定向性例题转变为探索性例题,由以定势思维训练为主转变为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主,由培养模仿能力转变为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发散性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地理习题课教学的特点。
  发散性思维地理习题课教学首先要改变的是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和地理学习观。这类教学要求学生以活学旧知识为开端,最终实现知识活学多用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发散性思维地理课堂模式没有定规,只要抓住中心思想,就能活学活用。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地理习题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地理题型将其转化成多种模式,比如同题多解、同题不同问、同图不同条件、多题提炼规律等,实现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特点如下:
  1.选择发散性试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与保持有意注意最有效的做法,可以深化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使学习活动变得有意义。所以在选取例题时,最好选择那些有趣味性、生活性等让学生有发散性思维热点方面的习题,难度以学生独立或在教师启发下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解决的为宜。
  2.教学过程由封闭走向开放。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师生在共同解决一些开放性地理问题中去探索,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第一,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主角”让学生当。地理教师的重心应放在备课上,精心设计地理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第二,提倡开放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形式要灵活多变。例如根据问题的材料创设相应的情境,分角色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第三,重视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
  (二)在地理习题课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措施。
  1.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首先,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审题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学生思考分析时,教师应提出阶段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会利用已有知识,掌握探索问题的方法。其次,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习题课不单是为了做题,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巩固训练,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改善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
  2.从研究题目入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同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以某一具体问题为启发点,全方位发散思维,进行积极的探究思考,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做题时,若只关注传统解法,就会造成学生思路狭窄,缺乏创新意识。多方位进行解题思路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同图不同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维的灵活性,即能够将某一方法灵活运用解决类似的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在讲评考试题时,一般是就题讲题,只针对本题知识的识记,导致学生对相关问题不能迁移运用,学习效率低。发散性思维地理习题课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触类旁通,对原有的试题进行变式,即图不变,条件变,就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同题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敢于质疑,通过质疑,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教师应适当布置“陷阱”,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失败中获取经验,发现新问题,获取不同视角认识事物的经验,提高质疑能力,使学生思考问题越来越深刻,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课后的强化训练。
  根据课堂上学生接受起来困难的知识点,选取类似的习题布置,既可以及时巩固,又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
  综上所述,在地理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通过地理习题课引导学生学会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考的方法,也就教会了学生归纳知识、整理知识、升华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准确、规范解题的能力,实现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迁移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