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贴近生活体验,彰显探究过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翁华福

  摘 要: 初中科学教学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暴露学生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作者结合科学新课程实践,从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体验探究;提供生活化材料,实施体验式探究;鼓励动手操作,彰显探究过程;有效促进合作,交流互动体验;及时回归生活,应用体验知识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科学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体验,有效开展体验式探究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 生活体验 体验探究 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会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他们的学习特点有别于成人,他们主要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贴近生活体验,充分暴露学生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体验探究
  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素材可以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教师应通过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例进行探究,让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譬如教师设置一些有趣的生活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我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取出一瓶饮料给一个学生喝,正当学生喝得很开心时,问他:“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饮料喝到嘴里的?”学生抹抹嘴回答:“我就这么吸上来的。”又问:“是不是很轻松就能吸上来?”回答:“是的。”然后取出第二瓶饮料(事先使饮料中的部分气体逸出、瓶口带橡胶塞和吸管)递给他,示意他继续喝,但学生不管怎么用力就是很难吸上来,放下饮料瓶不好意思地下去了。问:“能吸上来吗?”学生回答:“吸上一点点后,就吸不上来了。”“可能是因为他吸力不够(生笑),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此后又上来了两位同学,结果都与前面同学一样。“那么这瓶饮料为什么吸上一点后就吸不上来了呢?是不是真的吸力不够?”这样趣味性极强的生活化实验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在热闹之余就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探究欲望,唤起了学习科学的热情体验。
  二、提供生活化材料,实施体验式探究
  1.因陋就简,实施体验式探究。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教学以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为探究对象。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尽管教师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如我在教《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一脸的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在瓶子内装沙)的五个小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装沙量不一样)、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激起学习科学的兴趣,不断地激发探究的欲望。可见,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就会制约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而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只要认真钻研教材中的实验,就会发现许多实验,如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大气的压强、导体与绝缘体等,都可以用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我通过这些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看到科学知识离我们很近,进而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例如,在“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而上述两实验音调变化小响度也小,能够听到的学生少,乐感不强的学生靠耳朵辨别两次声音的音调就很困难。如果用琴弦代替橡皮筋做实验器材做演示,或者干脆抱一吉它走进教室,让学生体验音调高、低。对不同粗细、松紧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做效果明显,能调运学生的兴趣。
  2.就地取材,实施体验式探究。
  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加学生学习的价值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开动脑筋,指导学生努力在生活中寻找最简易的又能让研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一切器材,就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用到的塑料袋、饮料吸管、各种笔管笔芯、旧日光灯管、橡皮泥、孩子玩具、手电筒、玻璃、乒乓球、木梳、橡皮筋、纯净水瓶、青霉素药瓶、眼药水瓶、注射器、废输液管等,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例如可乐瓶就是我在实验中常用的器材,用它来做“浮沉子”实验;做液体对侧壁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演示喷泉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做浮力产生原因实验;演示气体膨做功内能减少实验,等等。
  三、鼓励动手操作,彰显探究过程
  1.开展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
  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条件设置生活化的探究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乐于学科学的态度。例如在学习人体的消化系统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各个消化器官,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表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富有创造性地形象叙述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这样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习的内容既形象又生动,且便于学生理解。又如在学习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时,我引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比赛刚开始时,人们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后来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人们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判定最终到达终点的兔子运动快。从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出发,然后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因此,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寻找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2.指导学生设计,在实验中深化体验探究。
  在科学课中,教师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课时,在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等问题后,紧接着要求学生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索。于是学生有的用鼓槌敲鼓面,使小泡沫球跳起来;有的把尺子固定在桌边,用手指压住尺子的另一端并即滑开;有的用手拔动绷紧在文具盒上橡皮筋……完全沉醉在敲、拔、弹等自由探索的情境之中。他们在自由探索中享受着“发现”的快乐,从而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体验,为下一环节的研讨做了充分的准备。又如学生在探索“土壤中有什么”,在探索空气的存在时,不同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组把水倒入土壤中,发现土壤的体积缩小了,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有的组把土倒入水中,发现水面高了,同时冒出气泡;有的组怀疑冒出的是气泡是二氧化碳,经火柴检验,不能使火柴熄灭,证明它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空气;有的组通过把土壤捏实,来证实土壤松散时里面有空气;有的借放大镜发现土壤颗粒间有空隙存在,证明里面有空气。在这一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而且主动参与了学习,逐步培养了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也培养了体验能力。

  四、有效促进合作,交流互动体验
  科学课上的许多探究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思维更加活跃,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运用激励交往机制,努力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小组,既要有学习小组长,又要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如在学习《熔化与凝固》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熔点时,我将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学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小组成员又有明确的分工:一人负责温度计的读数,一个负责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变化,一人负责记录,一人全面负责,提醒组内同学的纪律和其他。我先让身体运动智能强的操作,语言智能强的记录,数理逻辑智能强的测算,空间智能强的绘图,第一次成功然后轮换实验。这样使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有效地进行互动体验,使学生养成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尽可能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操作实验、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后,选出代表与其他小组讨论交流,交换意见,包括本次实验的结果、现象、数据及其分析处理结果、创新装置、方法、理论分析和本次探究活动的最大收获、感受等内容。
  最后,课堂教学应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所提的问题应能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和每个同学的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争论中明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多向信息交流的学习场所,从而形成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做与说的互动过程中强化体验。
  通过这种体验学习,学生不但会加快对知识的建构,而且会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学习交流与合作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五、及时回归生活,应用体验知识
  科学课堂学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让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而且无处不在。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在亲身体验探究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体验,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若在科学学习中能利用好日常生活现象,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体验。例如在学习《功率》中,我用了这个例题:春天来了,某一学生想到杭州参观动物园,他想快些到达目的地,又想在车上看看沿途风景。现给你一张列车时刻表,请你帮他选择坐哪种车型及哪段出发时间最适宜,并算出乘车的速度。在乘车过程中根据风边景及路边景物选择合适参照物来判断物体动静情况,在爬山时的能量如何转化?如果他要算出他的上山功率,他该带哪些工具上山,必须算出哪几个量?等等。学生通过这种科学知识应用的体验,所学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了体验习惯。
  让学生做一些贴近生活的作业,学生会很乐意去做,而且完成得很出色。例如在教学《蜗牛》时,课前我就布置了观察任务:看看蜗牛的家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是怎样寻找食物的?让他们做好记录。又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时,从种子萌发开始就让学生开始跟踪观察,让他们在记录本上画上简图,还可以加上文字说明。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一生,而且培养了他们做事有始有终、有毅力、有恒心的良好品质。根据教学需要,还可开展生活化的体验探究课外活动,如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种利用声音,避免噪声的资料;到自己村镇中去了解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合理化的环保建议;用简图记录一周的天气,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等等。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且作业形式多种多样,体现各自的聪明才智,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发挥潜力和个性,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体验探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这样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中学科学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潘凤江.科学探究应从体验入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4).
  [3]高潇怡,李立敏.体验科学探究 感受科学魅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