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军辉 王宇军

  摘 要: 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在目前的中考制度下,语文现代文阅读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有必要加强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掌握解答现代文的方法。本文从现代文阅读中的小说解题方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为切入口,阐述了各种解题方法如何运用到小说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小说阅读 解题方法
  
  纵观近年台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上有三十分左右,占了整份试卷分数的五分之一。由此可看出,现代文阅读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是比较大的。但目前却出现学生害怕现代文阅读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一看到现代文阅读就如临大敌,觉得无从下手,再加上大多数老师停留在题海战术上,一味地追求做得多,使学生在疲劳中重复着无用功,使得语文阅读的分数总是很难保证少失分,甚至不失分。
  其实,语文现代文的解答有其规律性,就像数学要掌握的是解题的公式而非解答的题目一样。我们不可能做完所有的题,但只要掌握解答这类题型的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题目,照样可以根据方法来解答,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道理。语文的现代文阅读也一样,我们不可能做完全部的现代文阅读。但是学生一旦掌握了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类现代文,学生都可以游刃有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之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给人鱼总有吃完的一天,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可以受益终身。就是说:送给人鱼,不如送给他渔网,教会他如何打鱼,教会他如何生存的本事。本文就对在现代文阅读中如何解答小说阅读进行分析。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从对小说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三个方面,而小说的问题往往从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的分析及具体语句或词语的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出题。
  一、小说中如何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
  “欣赏文学作品,能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要了解从哪些角度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如果了解这些角度,那么,分析人物的形象就比较简单了。概括地说,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我在教授《孔乙己》时,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通过上面这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在上课前,我先向学生讲明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在课内找出这些语句,并尝试通过这些语句,能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给定了学生分析的范围,学生很容易就从课文当中找出了这些语句。有学生找到了外貌描写的语句:“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算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而分析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穷苦困顿、苍老、常因偷窃而挨打的人。也有学生找到了语言描写的语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从而分析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人。整节课,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找这些语句,并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人物形象。因为学生已了解从哪些方面入手,所以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学生们就很容易概括出来。
  二、小说中如何把握环境的分析
  “欣赏文学作品,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对自然景物(包括天气情况)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写。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别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能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性格,而社会环境则能交待时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性格。明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它们的作用之后,学生再去做这一类的问题,就能得心应手。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找出了两处自然环境描写,一处是当菲利普夫妇一家动身去哲尔赛旅行时出现的环境描写,“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一处是当菲利普夫妇离开哲尔赛岛时出现的自然环境描写,“天边远处仿佛又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运用上面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第一处渲染了一种明丽而轻快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而第二处则渲染了一种阴郁而沉重的气氛,反映了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也烘托了人物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我在教学《变色龙》时,学生很自然地就回答出开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暗示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死气沉沉。
  三、小说中如何把握语言的分析
  “欣赏文学作品,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纵观历年的中考卷,小说中语言分析几乎每年都有,而学生在这方面的失分也比较多,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解答这类题型的方法。小说中的语言分析,概括而言,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1.通过各种人物的描写方法来分析小说的具体语句
  这类题型其实就是给出一句描写人物的句子,它或是语言描写,或是动作描写,或是心理活动描写,或是外貌描写,或是神态描写,或是侧面烘托,不管是哪一类,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解答这类题型,只要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刻画,就能很轻易地得出答案。
  2.通过各种环境的作用来分析小说的具体语句
  这一类的题型重点是要能区别出它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并不相同,所以类型不一样,解题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自然环境的作用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之处,前者在于渲染环境气氛,而后者是交代时代背景,但两者都是烘托人物的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通过修辞方法来分析小说的具体语句
  初中阶段所要掌握的修辞方法并不多,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等。在小说的具体语句的分析题中,往往句子中本身就隐藏着修辞方法。所以针对这样的句子的分析,我们着重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然,前提是让学生能熟练地记住这些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就是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文章的什么内容。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中,最精彩的就是对于“三拳”的描写,作者施耐庵就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鲁提辖的嫉恶如仇、武艺高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出来。
  4.具体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及含义
  具体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一般是在某一句话中给出一个或几个词语,并分析出这个词语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教师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发现,在初中阶段,一般情况下,解答这类题型都有一个规律: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一般都会在这个词语的前后。所以,我们要先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的位置,再去看这个词语的前面有没有所指代的内容,如前面没有,那么再去看这个词语后面的句子。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我提问:“这种”指代的是什么?学生在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后,很容易就在这句话的前面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理解分析重要的词语的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准确掌握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具体含义。有的词是多义词,需要确定在具体语境中的义项;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作用也不相同,阅读时,要善于比较分析,仔细体味文中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还有些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特定的色彩或含义,因此,更应该根据上下文仔细体味其表达效果,才能对词语做出准确的分析。特别是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文中所用的已不是其本义,应根据具体语境,才能正确地分析、理解。分析句子,必须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分析在阅读中至关重要。这此关键词语是根据叙述中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也可以是副词、连词等虚词。分析词语时,既要理解其表现的含义,更要认真、深入地体会它的深层含义。分析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必须着眼于全文的思想内容,在了解文章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去分析,绝不能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四、如何把握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地点线、时间线之分。小说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小说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事情、人物、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小说,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小说的线索也有其规律可循。
  1.文章的标题。小说往往在标题就揭示了这篇文章的线索,这一种也是最容易找的。如鲁迅的《一件小事》,标题就直接地提出了这篇文章是围绕“一件小事”而展开叙述的。
  2.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子或事物。这一类要首先熟悉文章的内容,并学会去寻找文章的关键字词,特别是注意多次出现的词、句子或事物,因为这说明这些是作者所要强调的,肯定是比较重要的。
  3.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一篇小说肯定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反复波动,而在文中也会通过具体的语句或词语来提示读者,这时,就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去找出这些语句或词语,从而得出文章的线索。
  4.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一类一般是通过作者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物。如鲁迅的《故乡》,作者就是围绕“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来组织材料,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如何改变小说阅读教学耗时最多、用力最大而收获甚小的状况?我认为,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使他们自己会读书,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其他的篇章问题,学以致用,也就是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2]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大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6.
  [3]熊良山.道德经浅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语文新课程标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