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竞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方法、尺度,力求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本文首先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其次提出了一些解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问题的方法,以及论述了中学语文阅读的目的和培养方向。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 思考
  
  一
  阅读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如果没有感悟交流,那么贫乏的思想和淡薄的情怀是任何再高明再新潮的教学技巧都无法替代或掩盖的缺陷。新课程标准将阅读定义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它已经由原来的纯粹的完成任务式上升为一种升华学生思想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新认识,特别是新课改以后,更多的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相长,来拓展彼此的思想空间,但是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又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教师方面来说,正确的阅读教学手段并没有形成。有些教师教学程式化、公式化,“以不变应万变”。讲小说一律环境、人物、情节;讲散文一概形散而神不散;讲具体的文章每篇都是中心明确,结构紧凑,用词准确,等等。凡此种种,只讲共性,缺少个性,拘守课文,局限课堂,情景封闭,套路僵化。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大都游离于课本,从眼前的功利出发,不如多花些时间讲语法,讲古文。还有些教师认为现代文易懂好学,教师无“贷”可卖,无“戏”可唱,在教学中或随意性强,或不甚得法。这样的教学就把学生束缚在了一定的思考范围之内,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思考的要求。
  2.从学生方面来说,阅读还没有成为提高其修养的手段。对语文阅读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为现代文没有什么文字障碍,能看懂;学生的印象中留下的仅仅是一些破碎的知识要点的影子,而对于文本的把握和文章观点的思考几乎没有。在这样一种大的环境氛围中,学生缺失了个性,束缚了思想,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往往认为,阅读课是老师的“独角戏”,没什么好学的。
  二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呢?我们不妨改变教学理念,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切实可行地运用于语文的阅读教学中。
  1.老师要让学生想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所谓让学生想阅读,也就是满足学生阅读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阅读动机与阅读效果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主动性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多元的解读,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学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应受到某类特殊读者――文学大师和批评大家――的人为规范,或教材教参上画一的指示,从而忽视阅读主体的思维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为人云亦云的模式。
  2.重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传递“情感”和“感动”。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多更好地读书。阅读的文章都有其内容、思想甚至有情感。让学生形成能从阅读教学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某种能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形成了阅读的能力,学生就能自由自主地获得更多的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才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
  3.阅读教学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构建阅读的广阔背景,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章的生命情结产生共鸣,形成一种知识的升华和阅读的积淀。如果没有了阅读的背景,我们就只能将其阅读的对象定格于教材、文章。祖辈传承的故事大部分是历史,传奇化的历史与教科书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向社会、向民间、向群众“用耳朵去阅读”,进一步拓展阅读主体的想象空间,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4.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独立思考,改变对阅读的成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轻视和削弱这种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目的偏离。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5.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造成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没有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阅读就会有很多不方便。因此,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以便随时查找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更应该明白中学语文阅读真正的目的,以及新课改后究竟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阅读能力。一方面,“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感性经验,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其落脚点是“缘道学文”。语文阅读注重感知语言,分析行文思路,那种“迫不及待”地“披文入情”、“披文入理”的教法,正是“因道废文”的突出表现。新课程标准除要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外,还进一步提出了“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目标。另一方面,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努力培养他们阅读语文的能力势在必行,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比如专注、思辨、有恒,等等。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但可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而且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
  中学语文教育者应明确语文教学的本质,明了新课改教育的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积极创新和丰富自己,做到教学相长。总之,语文教育者要能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起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其人人喜欢语文,个个痴情于阅读。
  
  参考文献:
  [1]戴如潜.实用教学新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册》及《教师教学用书》.
  [5]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教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6]周妙芬.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启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