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影
摘 要: 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中开设的基础课程。应注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工作: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上机,加强指导,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衔接工作 心理学角度
当前,信息技术课已成为中小学中开设的基础课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教师主要起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除了掌握好教材的内容外,还应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浏览因特网,扩大知识面,尽快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阅读教材,精心挑选需要讲授的内容,并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综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上机实践,及时反馈并改进不足。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工作呢?我认为要注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来看,从小学升入中学,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增长,心智发展水平提高了,对信息技术课也从陌生到熟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对刚刚升入中学的初一新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他们小学时上过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都学过什么样的内容,会用哪些常用软件,会些什么操作,家里有没有计算机,等等。心中有数,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初一新生在小学时大多学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会使用常用的软件,如文字输入、画画、上网,使用QQ、E-mail等,很多男生还喜欢玩网络游戏。但也不排除一些学生因种种原因,从未或很少上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特别欠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对这部分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
二、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信息技术课比较简单,但学习内容设置安排比较齐全。如由深圳电教馆和中国素质教育网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信息技术》,就包括指法入门、Windows’98入门、画图、Word教程、Powerpoint、网上遨游、多媒体等内容。学生经过学习,可以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熟悉常用的鼠标、键盘操作。小学和初中的教材中有若干教学内容重复,但初中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深化。即使内容相同,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变化。如学生大多练习过指法,但中文文字录入的速度却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而提高得很慢,这对于进一步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会带来很大的不便,教师可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如在学习Word的时候,多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给学生设计一些专题练习或大作业,譬如对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进行录入与排版、制作电子小报等,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陌生和困难,又饶有趣味。
三、重视上机,加强指导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上机操作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上机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上机操作,作用在于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知识,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上机练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避免或减少上机的随意性,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练习的内容循序渐进,同时注意反馈,及时表扬。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和自己相比、和其他同学相比,往往能激发上进心,使学习更有动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讲课应力求形象、生动,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提高学习效率。但要注意纠正学生学习时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喜欢随便讲话、随意过位等,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在上理论课时,特别应强调纪律,因为初一学生还不习惯听理论课,往往感到索然无味而坐不住。而理论课如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预防计算机犯罪等内容,对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举一些著名IT人物如盖茨、丁磊、马化腾等事例,尽可能吸引学生。总之,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上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及情感等非认知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促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创新等健康人格特征,同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多下些工夫。
参考文献:
[1]冯秀琪,马丽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及教学建议,中小学电教,2002,(6).
[2]赵承福.学生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