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峰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探究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从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令人满意。作者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从创设探究条件、教师有效指导和关注学生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式教学 有效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探究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从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令人满意。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把探究式教学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实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我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探究活动之前创设的探究条件越好,就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跃跃欲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我认为:良好探究条件的创设应该从以下两点着手。
1.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同样也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从而保证学习顺利而又高效地完成。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应关注以下几点: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能经常走到学生中去,真正做到俯下身子看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比如“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谁能教教老师”,等等。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摆在主动探究的主体位置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第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也不能挖苦、讽刺他们,允许他们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第四,赏识学生。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成为学生信任的引导者、合作者,努力创设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探究。
2.创设必要的探究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情感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我认为: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的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景是探究式教学非常重要的起始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地去想、去做。比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活动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个“重锤碎石”的魔术表演情形,气功师平躺在布满铁钉的木板上,两名助手抬来两块沉重的石板压在气功师身上,然后一名助手抡起重锤向石板砸去,只见石板被砸得粉碎,而气功师却安然无恙。这个情景来源于生活,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唤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探究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
二、探究中教师要有效指导,把握探究方向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并特别强调教师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是探究活动得以完成的关键。我认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处理好“引”和“放”的关系。
当今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在“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牵着学生鼻子走,帮学生包办一切。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在探究活动中干预过多,不敢放手给学生。二是在探究活动中缺少必要指导,开展“放羊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干预过多,会阻碍学生本可以自主发展的机会;缺少必要指导,就会使学生处于手足无措的无助状态。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概括能力还不成熟,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强,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给予正确、及时的指导和点拨。束缚太多或者完全放手的探究都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因此探究式教学,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又需要教师必要而又适当的指导,只有正确处理好“引”和“放”的关系,才能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2.善于引导,避免探究的教条化、形式化。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实行多年,探究式教学已经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有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严格按照书本提出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环节,一个不漏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往往表现为一节课时间不够用,与教学预设出现偏差;也有一些教师不管内容是否适宜进行探究式教学,生搬硬套地使用探究式教学,这些都将探究式教学搞得教条化、形式化。因此,教师要学会变通,要能灵活机智地处理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做到该探究的教学内容必探究,不该探究的教学内容绝不探究,探究的各个环节要有所取舍和侧重,不能对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和均匀用力。比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大胆猜测,除了与压力、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外,还猜测与物体的速度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等有关。此时在探究过程中要是探究与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等是否有关,就不能完成课程要求的探究任务。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猜测得都很好,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本节课我们重点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积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至于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是否有关,我们课后探究好吗?这样处理既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又引导了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课堂探究任务。
三、探究中要多关注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体,是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能否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认识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决定了探究式教学的成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丰富经验和个人的观点进入学校的,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要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并加以合理的运用。如果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费时费力,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果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就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困难重重,因无从下手而放弃,这样也会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减退。因此探究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正确估计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有效开展探究。比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我就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烧开水的情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气泡的变化,声音的变化,等等。再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要照镜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我就要求大家联系平时生活中照镜子的情形。
2.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探究过程。
教育界推崇三句话:听来的忘得快,看见的记得住,动手做的学得会。探究式教学与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体现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深刻体验到成功、体验到挫折、体验到质疑、体验到合作、体验到挑战,将“体验”作为每个学生在成长中必需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和发现去获取知识,达到个性化的发展。
3.探究中关注学生的困难。
在探究活动中,不同学生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教师只关注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用他们是否完成探究任务作为是否完成探究活动的唯一标准,没有认识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让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我们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既要鼓励优生,又要扶持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共享学习成果,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探究时,不能自己站在讲台前若无其事地观看,也不能在各个小组间走马观花似的查看,而应深入探究小组内部,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要使其发挥更大效果和实效性,还有很多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每一位物理教师都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实践交流,为物理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沙霞.有关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思考.物理教师,2010年7月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