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裴秀丹

  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害”。我从以下几方面对祥林嫂的形象作评说。
  一、艺术构思巧妙:苦命人儿悲惨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让我们走进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中。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一个寡妇的处境很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她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像商品一样被卖掉。
  (二)孟春之时,被卖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她依然选择了“名誉”权,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抢了回去。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三)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地做了母亲。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地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四)迎春之时,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沦为乞丐,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在大年夜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的结局安排使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巧妙的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二、农村女性悲剧:社会心理冷漠
  马克思说:“人,归根结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人物形象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能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必然性。祥林嫂为什么会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物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如下两点值得肯定。
  (一)成功地塑造了以祥林嫂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妇女悲剧形象。小说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物对她的态度也使她终遭遗弃,无人过问,使她求生不能,寻死又不敢。作者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善良、顽强、奋力抗争生活各种迫害及封建礼教摧残的典型农村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
  (二)小说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看/被看”的模式。在“好奇”的看客们“看和被看”的背后,作者以一个潜在的视角,高屋建瓴地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和残酷,人们隔崖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也是鲁迅批判国民性时反复关注的问题。这体现了鲁迅对老大中国的劳动妇女的衰腐、麻木、悲惨,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反抗性质盲目:典型意义不同
  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因为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受了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临死怀疑鬼神有无,是因为听了柳妈的迷信话语。因此,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的性质是非常盲目的,抗争的结果不是跳出“苦海”,而是进了“狼窝”,怀着这种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
  作品的深刻意义还在祥林嫂在鲁四老爷等封建势力的迫害下,周围的人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蹂躏她、践踏她。病态的社会,以及病态社会的人们的存在造成了祥林嫂悲剧,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悲剧。鲁迅深刻地洞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尤其是在拯救女性的灵魂时,他刻画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其目的就在于让我们行动起来,拯救衰亡的中华民族。
  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必须充分挖掘小说的情感因素,善于寻找巧妙的切入点,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小说中人物心灵的“情”弦,一旦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来,那么这个形象就会在你的心中迸射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卢今.鲁迅短篇小说欣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
  [2]赵晓笛.鲁迅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
  [3]王瑶.鲁迅作品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汪晖,钱理群.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学苑出版社,1990.
  [7]鲁迅.彷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8]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0]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生活.北京:北京出版社,19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