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论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月友 刘东风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积极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本文对此模式进行了初步探析,旨在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学生 教育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高职院校的各项育人工作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职业素质的丰富内涵中,除了专业技能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完成外,其他的内容则更多依靠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完成。因此,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摆在每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和理论思考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里,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人不经过学习,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不注意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很难谋生,更谈不上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职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就业,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有两个主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职业导向性不明显。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仍是按照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忽略了企业和职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实际需要,减弱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生教育管理面太宽,重点不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每天忙碌辛苦,收效甚微,没有把握住中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在全面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握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抓住学生教育管理中那些与学生就业和职业密切相关,符合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内容,不断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等教育,切实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针对性。
  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论纲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重点是,在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注重职业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简单地讲,就是把职业素质中可以通过教育管理工作完成的部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素质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实施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图全面,却又顾此失彼、重点不明的状况。因此,我们在构建模式时,必须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着眼于学生职业发展,把握住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与职业素质有关的关键点,从而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规范、职业心理、创新和创业素质等,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块化,有的放矢地开展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着力加强与学生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相关的职业理想教育。
  对于职业理想教育,我们可以分阶段、按年级实施,贯穿于大学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每个年级进行有侧重点的教育和辅导。第一阶段(一年级):适应与定向期;第二阶段(二年级):职业认知期;第三阶段(三年级):职业抉择期与目标实现期。一年级,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契机,高职院校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就业定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二年级,在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学校还应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三年级,结合毕业设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并通过定向指导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职业选择方向,逐步形成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职业理念。
  2.着力加强以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内容较广,但敬业是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最基础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职业道德教育关键是敬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敬业精神就是要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扎扎实实地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在具体教育途径上,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遵循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以教师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将其融汇于教学和实践中,即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和实践现场、职业现场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树立敬业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3.着力加强与员工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相关的职业情感教育。
  职业情感是员工面对职业所表现到的态度、兴趣和行为表现等,是职业意志、职业行为的集中表现。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情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感恩意识、公共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等。就学校而言,职业情感教育的起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情感教育和专业情感教育,要通过经常性开展专业和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热爱所学专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大学学习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4.着力加强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相关的职业规范教育。
  职业规范素质是员工纪律意识、组织意识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员工应遵守行业职业规范,严守工作机密,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工作制度、行业管理规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重点加强学生法制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意识;严格加强高校内部管理,规范学生事物处理程序,严格处理学生各类违纪行为,让学生明白制度规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需要,在学校内部强化相关教育,比如企业员工点名制度、佩带胸牌制度等,都可以在学校实施。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到企业实践、调研和邀请企业家或员工到学校讲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内容,以便学生及时调整和规范个人行为,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规范意识。
  5.着力加强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人格相关的职业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调适不良的就业心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克服自卑、焦躁等不良心理,积极态度、自信地面对社会选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和挫折,特别是培养自信心、承受力、意志力、适应力、耐挫力等心理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6.着力加强与未来职业发展有关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教育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学生成才和未来发展出发,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格塑造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创业素质是创业者开始创业实践前所经历的物质与精神力量的聚集,它对创业起着决定作用,创业素质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创业心理教育和创业素质的训练,认识到创业的艰难,形成谦虚、豁达、宽容、坚韧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加强创业意识教育,由创业需要、动机、意向、志愿、抱负、信念等组成,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三是创业能力教育,学校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7.着力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改进培养办法,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新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企业参与和职业导向,不仅要根据企业和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在教育效果评价上也要注重企业评价,注重企业参与。总之,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益探索,需要全体学生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正义,赵学玮.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VOL24,(10).
  [2]施锡栋.围绕素质教育构建高职生教育管理系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VOL1,(1).
  [3]侯济民,冯静.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VOL17,(3).
  [4]刘东风,钱群雷.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理论及其实现途径研究,2009,(30).2009.10.21.
  [5]周月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0,(1).
  [6]耿潇潇,冯国栋.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2008.9,VOL29,(5).
  
  本论文系课题《高职院校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生工作规律研究》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8SJB880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