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海健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困扰许多地理教师的一个难点,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成败,关系到高中地理教学的成败。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地球、台风、喜马拉雅山和南极冰盖这些庞然大物,借助卫星的“眼睛”,人们已能真实地感知其形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神奇功能,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利用它,可以在较小的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演示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示意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大陆漂移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地理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是如坠云里雾里的教学难点,它却能轻易突破,而且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由此可见,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又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一难题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读图、绘图
中学地理的图像系统包括各类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图像表示的信息比用文字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可重文轻图,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图,从读图中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例如,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让学生确定中国各省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位置关系;要把不同类型的图对比读,培养学生空间联系能力,例如,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把现实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与抽象图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把山地景观图与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分析,把台风云图与北半球气旋(低气压)的形成及其天气示意图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把地理事物与相应的地理示图之间产生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学生绘图可使地理图像在大脑中留下更深的记忆痕,所以要在地理教学中精选一些关键的图让学生绘制,例如,二分二至的日照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洋流模式图等关键图最好要求学生绘制。
四、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
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洋流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线”,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是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桥梁。
五、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在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展现自己思维过程时,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思维清晰有序,讲授时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可多借助纲要信号是板书或版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重逻辑方法的传授:如在理解同类事物联系和差异时可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性,可通过“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理解组成自然人文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可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性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大特点,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般来说,综合性思维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在平时讲授时注意渗透,让学生在对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分析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如分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一般都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地理事物特点时(如人口分布、中国降水分布),一般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模式,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逻辑认知结构,在新的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教师也要训练学生展现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既要答出答案,又要表述出分析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评价并确定矫正的措施,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充分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形象思维较变为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并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的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很容易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等。如:在讲述“背斜”和“向斜”这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来演示,并注意观察橡皮弯处的紧密度,从而推导出,背斜顶部易受外力侵蚀,而最终成为谷地,向斜不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向斜山的原因。
七、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的武器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导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大洋环流”时首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失而复得的旅游鞋》,通过介绍韩国装满旅游鞋商船在太平洋中失事而鞋子又回到韩国海域的事件让学生对大洋环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学习大洋环流规律图,找出流动规律,最后提问洋流为什么这样流动?通过学生积极讨论(结合风带图、课本、大洲分布图)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方法和开创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