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红英 孙立新
摘 要: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分析体育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既是其形成良好习惯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又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更是成长成才的重要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和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学生离开了家庭开始独自生活和学习,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与矛盾,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等都会随之而来。因此,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并稳定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工作、生活发生了变化,节奏加快,各种心理压力增大。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更大,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高职院校不得不更加关心、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形成健康心理的一门课程,具有群体性、竞争性、娱乐性、外显性等特点。大学生在体育课实践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有益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并付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为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分析体育运动本身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的影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开展针对性强,有目的的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体育健身意识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与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校体育锻炼活动能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参加体育锻炼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非常认真地投入到运动中,并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兴趣,得到享受,这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交往中所无法得到的情绪状态。比如:力量运动要使人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集中注意力,这就可减少人情绪上的负担和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其他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2.学校体育锻炼活动能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活动可使人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
3.学校体育锻炼活动能促进大学生学习认知能力的提高。体育的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作出准确迅速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技术动作的完成,长期进行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感知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
4.学校体育锻炼活动能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随着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愈来愈多的大学生感觉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而体育活动则是一种很好的增加大学生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他们在同一活动项目中共同锻炼、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相互竞争,彼此了解,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5.学校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疾病。随着学习任务的加大和就业形式的严峻,焦虑和抑郁成为大学生遇到的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有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又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又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地“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大学生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指导思想与新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在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我国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对体育学科的新要求。
1.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理性和良好的情商。而受到生活节奏加快、升学压力增加、社会竞争力加大等因素所导致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等现象说明我国大学生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这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和谐地融入体育课堂中,挖掘并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的独特教育作用,协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水平,提高运动技能,保持情感与身体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培养出更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这门课程以身体锻炼和健康行为实践为主要特征,是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2.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的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要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拥有先进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懂得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具有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将增进心理健康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末;必须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训练的实践表明,接受过专门心理素质训练的学生比未接受专门训练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有明显的改善。心理素质培养要融入体育教学中,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既普及心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素质训练,并与体育和健康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做到因势利导、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操作性强。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向健康教育转变,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从而正确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现代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用之才。对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全面性,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实效性,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只是手段。因此,教育者更多的任务是引导,而不是灌输;三是整合性,体育教育与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应将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四是立体性,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每一环节。
总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我们不仅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去分析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要注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冠寰,林琳.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程晓龙.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9,(16).
[3]徐乐.论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注: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研究》阶段性成果(06SJD88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