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书彦

  摘 要: 传统课堂上,教师包办代替的多,学生亲历体验的少,许多问题学生反复出错。体验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应从下面五方面着手:创设教学情境体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感悟中体验数学――心中悟得始觉深;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吹尽黄沙始得金;在评价中体验数学――良言一句三冬暖。
  关键词: 体验学习 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在教研时,经常会听到教师抱怨自己的学生: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讲过多遍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犯这样的错误。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类似的错误,其实很大原因出现在教师身上,症结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没有让学生参与教学,没有使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亲历亲为,能力没有得到锤炼和提高。正如有位教育家说过:“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有句话说:“听来得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参与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一些体验。”可见,体验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教学情境体验――一石激起千层浪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兴趣的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能“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讲“24时计时法”强化0点时,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对学生说: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过期的支票,一去不复返;明天是远期的支票,不知何时兑现;只有今天,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现金。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
  接着,教师说:你知道今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吗?有的学生说:是从我早上7∶00起床开始的。有的说不是,是6∶00。又有的学生联想到新年联欢晚会盼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就说:是从0∶00开始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然后教师领着学生一起看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随着钟面的变化,同时演示夜色月亮星星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到夜色星星月亮的过程),接着又出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在上面填时刻。在填24时这一时刻时,又出现了分歧,有的填0时,有的填24时。到底谁对呢?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问题一个个呈现,一个个得到解决,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绝知此事要躬行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少,学生没有经历真正的知识建构的过程,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定论,只让学生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很难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只有经历有层次的数学学习活动,才能使数学体验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合作交流形式,来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例如,“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教师设计了几个小活动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
  ①用米尺在教室里测出1千米,使学生认识到米尺太小,教室太小,测不出1千米。
  ②让学生测出一步大约有几米,多少步大约是100米,想象100米大约有多远,10个100米大约有多远?(1步大约是50厘米,2步是1米,2000步大约是1千米)。再让学生两臂张开,接近多少米(1米)?50个人手拉手张开有多长?100个人呢?
  ③再让学生在操场中量出100米,再想象10个100米有多远。
  ④带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用平常的步速走了多少步?用了多长时间?大约是2000步,时间是15分钟)和走100米有什么不同?(谈感受)
  ⑤放学后,运用学过的知识量一量自己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千米?用了多长时间?(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三、在感悟中体验数学――心中悟得始觉深
  感悟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悟自得的全部活动状态,是知识通往智慧的桥梁,它的亲历性和构建性的特点造就了高倍数的教育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是学生悟到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创设的情景:三辆汽车,大车是45座,中车时30座,小车时3座。师: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说一个,教师把它张贴出来,并让学生说算式,最后说出三个算式:45+30、30+3、45+3。教师又问:这三个算式中,哪一个算式我们已经学过?30+3、我们看另外两题与这道题有什么不同?几十几加几、几十几加几十不是几十加几了,该怎样做?学生有的通过摆小棒得到了结果,有的通过拨算珠得到了结果,再把两种算法进行比较。但教师不只满足于这个结果,而让学生加深体验和感悟。摆小棒时,45+30,那30根小棒是和哪些小棒放在一起的,45+3,3根小棒是和哪些小棒放在一起的,拨算珠时加30,这个30的3应该拨在哪个数位上,加3,这个3应拨在什么位上,你为什么这样拨?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把单位的个数合并,这是数学上的一条原理,具体表现:那就是做加法时,个位要和个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懂得这个道理,将来在列竖式时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十位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就不是教给学生怎么做,而是体验和感悟。小学数学教学,体验和感悟是一条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吹尽黄沙始得金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一个人的数学素养不在于获得了多少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数学技能,而应该立足于能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他们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练习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答出是4/10。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新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和妈妈个吃这块月饼的3/10。正当学生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4/10,爸爸和妈妈个吃了3/10,谁吃得多?(胖胖吃得多)谁吃得少?(爸爸妈妈吃得少)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妈妈多吃些呢?(学生齐答:让爸爸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胖胖应该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吃得较胖胖多一些呢?”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都想帮胖胖想办法,积极的思维之后,有的学生回答: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2/10,爸爸妈妈都吃这块月饼的4/10。
  教师的两次设问之间的过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五、在评价中体验数学――良言一句三冬暖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尤其需要来自老师的赞扬。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积极的学习评价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还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正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相信自己,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快,产生“我会学、我能行”的自信。同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更要评价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愿望。教师可以经常用以下激励性评语:“你好厉害!敢于向书本提出问题,你的勇气令人羡慕!”“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太巧了,你的想法跟老师一样!”“说得真好,了不起!”……
  一句句亲切鼓励的话出自教师肺腑,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学生会把教师的激励化作行动。这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感觉,师生的默契令双方精神振奋。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情感因素得到积极的体验,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体验是生命的活动、心灵的感受。教师应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感悟数学的真谛。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使用价值,学会用数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数学的科学精神,创造美好的明天和幸福的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