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套作”,追求“个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晓云
摘要: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套作”现象,使写作变得程序化、空洞化,甚至虚伪化。不少学生的作文已经成为与个体生命、思想不相干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大胆张扬个性、表现灵性、回归生命的本色。这是写作的本意,也是作文教学的出路和改革方向。
关键词: 作文教学“套作”生活个性思想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写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鼓励学生多说“自我话语”。而近年高考作文中出现大量的“套作”,表现为材料单一固定,结构模式固定、思想肤浅僵化、语言华而不实。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高考作文是限时写作,需要才思敏捷、思如泉涌,又要妙笔如花、一气呵成,基本没有修改的余地。所以很多作文并不是考场上的即时之作,而是学生平时已经背好、准备好的产物。另外具有很大开放性、自由度的话题、半命题作文为“套作”提供了可推行的肥沃土壤,使“移花接木”变得更为“实用”。学生只要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掌握一般的“套作技巧”,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包装精美的赝品。这一招让不少平时对作文不重视,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写出内心感受的学生受益不少。在高考中有谁能抵挡得住高分的诱惑呢?所以让学生拒绝“套作”不容易。
要刹住这种不实之风,需要高考阅卷严把好“套作”关。以往高考满分作文经过各类学刊、作文刊物的广为宣传,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应试作文的“范本”,学生更是视之为“经典”,趋之若鹜。常看到这样的作文,满纸古诗词、下笔博古通今、行文纵横捭阖,一个个名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当真是热热闹闹文化拼盘。乍一看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细一看似乎和某年某省某满分作文“沾亲带故”。如果不明就里见它结构整齐、语言精美、文采飞扬就给高分,这种肯定性的评价,必定助长“套话”作文的蔓延。
评卷工作者的特别“偏好”,使“套作”更多受益。高考评卷的操作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学生要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爱上自己的作文,就必须似烈酒、似辣椒、似芥末,让人一品尝就难以忘怀。假如把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背影》和《荷塘月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卷老师会给哪一篇高分?恐怕当数《荷塘月色》,因为《荷塘月色》的好处都在明处,一目了然。同样都是经典名篇《荷塘月色》能够脱颖而出,像《背影》这样的作文却很可能被埋没,也就是说炫示才华、显示技巧的作文比起需要慢慢咀嚼、细细体味的作文更容易得高分。这个道理就像视觉大片打败了文艺片,洋快餐打败了传统饮食。这就无怪考生怕自己的文章不被人看好,拼了命地套结构、堆名句来装点门面。
在一线作文教学中,“套作”经常被误认为一种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学生语言不生动、不美,怎么办?一个字――“套”;不懂结构怎么办?还是“套”;没内容可写?也能“套”;没思想没深度?“套”。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教育思想。它的直接后果是高考作文多“近亲”,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考生得分趋近;更为严重的是,对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多用套语不是写文章的正经路子”;“很容易把写作的人引到邪路上去”。所以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要摒弃功利思想、不浮躁、不跟风、务实践行,引导学生往健康纯正的路子上走。
摆脱“套作”是不容易的,但不套不是没得写,挣脱套子,反而可以写得更随心由性些。与其大嚼别人的冷饭,倒不如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太阳天天升起,生活天天新鲜,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新情况、新事件、新人物、新气象。其实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就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比如著名的散文《背影》,就取材于生活中的小事,父亲越过铁道为远行的儿子买橘子是一件十分寻常的事,但这件“小事”发生在家里“祸不单行”的时候,发生在年老体胖举步艰难的父亲身上。朱自清就是在这件生活小事上动情了,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用心体会,才写出了精彩的篇章。
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有一个能思想的灵魂。好的作文应该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背后有一种严密有度的思维张力。失落了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思想已死,空有好皮囊,也只能是华袍下的行尸走肉。“套话作文”致命的弱点,在于“自我”意识缺乏,思想苍白。此类文章大多是观点人云亦云,材料简单堆砌,缺少个人的思想和个性。因此,培养学生需要有一个从模仿到创新,不断升华思维深度的过程。
写作是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甚至是自己的对话,是抒发心灵的方式。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常有意无意压抑学生倾诉的快乐,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他们倾诉的需求,过于强调共性,就会让学生渐渐放弃“自我”。所以营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是鼓励学生避免“套作”、张扬个性的第一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倾诉的自由,善于、乐于倾听他们不同的声音,以宽容的态度去包容学生有写“偏激”、“异端”的思想,善意地给予引导,不断给学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因为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创造过程,往往集中了他的全部认识、感知、情感、思维、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内心世界的真实的体现,可以说作文是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品。只有“以我手写我心”,才能打动人,产生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切的感受,诚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语言和独树一帜的文风等,这才是作文教学的出路和改革方向。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也不会完全一样。只有做自己心灵的主人,才能写出充满个性魅力的好文章。我相信,随着教师的思想认识、个人素质的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学生的作品不会再是一味模仿的“克隆品”,而是全体学生生机盎然的“百花齐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