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显成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敏雅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怎样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显成效,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和超越。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树立“服务课堂”的探究理念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完成学习活动的主体,知识是在主体的探究活动中渐渐显露以至明了的,这一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必须得到教师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如同一支作战的先锋部队必须得到后勤给养的保障一样,这种保障力量就来自教师的全程服务,没有教师的服务,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会半途而废。
服务,是以需要为前提的,教师的服务工作须围绕三个方面的需要加以开展:一是探究活动所指向的终极目标,也即本学时活动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师的服务,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容易被一些有趣的衍生现象吸引,从而忘了探究活动的主旨。二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开展探究活动的需要,比如适当的场地环境,适当的教材内容。三是学生提升探究活动质量的需要。不同的学生个体与群体所开展的探究活动的质量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既表现在横向的不同主体的比较上,同时也表现在同一主体纵向的比较上,教师的服务工作就是通过各种交流,以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学习主体探究活动的质量。
二、培育以“好奇心为基础”的探究心向
人的任何有意义活动都离不开与活动相适应的主体的认识与情感基础。探究性学习作为提升小学生学习层次的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对小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接受性学习相比,开展接受性学习固然需要主体的主动参与,但是,主体在丧失主体性的前提下也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如果失去了主体的主动性,则探究也就不成为探究了。因此,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十分关注小学生关于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使其成为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自然,并进一步改善自然的最初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是该年龄阶段开展探究活动的心理基础。小学生对于周围世界、对于书本知识都能表现出积极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是以他们的好奇心为依托的。研究表明,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好奇心也会不断地减弱,以至于对周边问题熟视无睹,失去创造力。因此,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必须明白学生的好奇心有其与生俱来的属性,教育应促使好奇心的进一步发展,而非渐趋式微。
三、制订“宽松自律”的探究规则
纪律是活动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纪律,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质量。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其纪律要求就有别于垂直式的接受性学习,因为它更强调宽松、个性、互动与自律。
探究性学习所以能形成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探究规则,其根本之处在于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像游戏一样有趣,于是他们自然而然把游戏时的那种朴素的规则意识带入课堂。
四、打造“导而弗牵”的探究课堂
周玉仁教授曾说:“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必要时教师该点拨的还是要点,该设问的还是要问,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该指正的还是要指正……”
1.创设问题情境的障碍
探究源于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适度的障碍性。适度障碍性指问题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其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程上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所以创设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经验又高于学生的经验,把问题难度设在最近发展区。
2.搭建问题解决的“脚手架”
脚手架理论是西方近代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以旧探新的需要,使大部分学生较好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再现处于知识起点位置的已有知识、作为探究依据和工具的已有知识,这种铺垫主要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某种学习方法或提出若干思考问题,在提供思维的材料和方法上给予学生以帮助。
搭建脚手架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性学习设计一个操作方案,为学生适度地指明学习方法与策略,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探究空间。
3.分层指导,分层探究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基础有好坏,能力有高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指导,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些问题,有些学生无法一下子直接探究出结果,我采用了为学生提供求助方式的策略,调控问题间的潜在距离,减小问题坡度,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一层层递进的子问题,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子问题分步发现探究来逼近整个问题的解决。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服务探究”,引领学生不断去触摸历史、感悟文化、习得智慧、丰富人生,所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责无旁贷。树立以“服务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观,是探究性课堂学习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
五、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平台
交流是人们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个建构过程。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更要强调动脑筋。这包括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结论并向他人展示和陈述。关注学生的交流,增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交流,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策略。
教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叶澜教授很早就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蹲下身来平等地走进儿童世界,以孩子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孩子的心灵感应孩子;以孩子的思维来理解孩子;以孩子的性情赢得孩子,让师生、生生的交流充满着激情,涌动着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所以交流的内容也是开放的,学生的发言可能会游离主题,或偏离重点,或价值不大。因此,在交流的这一平台上,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作用,通过示范、引导、评价、纠正等措施,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使学生逐渐能够理解别人的发言,吸取别人的见解,修正自己的想法,开展有序的辩论。教师还要通过专心倾听,要注意适时地介入来调控交流的进行,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全新课堂理念,同时从生命的视角来关注学生,来关注探究性学习,一定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