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体育新课改应注意的五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平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了,体育教师应如何迎接挑战?如何适应新课改?如何落实新理念?我认为教师应该解决好下面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是体育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
1.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关系。
一是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学校体育的最本质特征;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简单的组合,而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是体育课程目标领域的拓展;三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达成是通过身体练习的形式实现的,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一种手段。
2.正确处理好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由于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传统体育教育观以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为主,注重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掌握,突出学校体育教育的工具性。受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新课程重视人文价值的追求,但体育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健康情感的培养,以及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它不是自然主义的产物,而是蕴藏在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之中的。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育教师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是只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就是过于重视学生精神层面的要求而忽视体育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体育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要求体育教师必须通过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来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学生的健康。离开了体育知识的传授与身体练习这个载体,学校体育的人文价值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应当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主宰”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训、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力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实践―思考―创造―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乒乓球课学习推挡技术,我先不讲解技术要求,学生可以用任意拍面(与桌面和球网任意夹角)做推挡动作击球,课后要求学生应用学过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等相关知识,分析不同拍面的反射角度。第二次课,我向学生讲解推挡技术要求,同时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分析上旋球在空中飞行的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推挡技术的理解,这样学生就深刻领会了控制拍面的的重要性和技术要领。“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之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之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三、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例如:在篮球分组比赛教学中,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我让学生自定规则进行比赛,如半场比赛中规定进攻方必须通过几次传球才能进攻或通过掩护、挡拆、突分、传切等不同的战术配合进攻,得分方才有效,防守方抢到篮板球后必须出三分线方能转入进攻,等等。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以往的单打独斗,又培养了学生合理利用技、战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有人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本身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应当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存在的只是单一、呆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而且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五、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过程;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而且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相对性评价。
因此,在评价学生学习时,教师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标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作出恰当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