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田涛涛
摘要: 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有着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影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更好地通过母语来达到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影响
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母语。母语是在没有任何别的语言系统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二语是学习者的第二个语言系统,是在母语系统已经形成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学习第二语言很困难。因为教师没有摆脱母语的影响,受到母语正负迁移的影响。
我们习得母语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听、说、读、写。我们先对语言进行吸收、消化,然后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里的吸收就是指的语言的输入(input)。使用语言就是指语言的输出(output)。我们能学习好母语是因为我们是按照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来进行的。而学习者之所以学习不好第二语言是因为学习者学习的时候违反了这个自然的顺序。
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Comprehensible Input(i+1)”概念,指出输入信息不能太难或容量太大,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语言习得活动,激发其创造语言的欲望。而学生习得二语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先去读大量的书,不管能否接受,这样使得有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心理放弃。因此,教师平时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多鼓励学生先去听,哪怕听不懂也要坚持听,量变成质变。教师应要求学生先听,对于听懂的内容说明他们已经吸收了这些语言,听不懂的再去看,然后再听。其实语言学习大部分都是需要靠学生自己去吸收消化。无论是在第一语言习得还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输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言学家Newport 和 Gleitman 曾经有一个研究报告,研究内容是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语言在说完之后,儿童能有96%的语言能复述出来。但是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语言,在听完之后,儿童只有91%的语言能复述出,而且说出的话不符合语法的标准。这点表明了学习语言的顺序,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在第二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沟通中出现困难时,如果交际对方了解对语言输入调整的重要意义,他们之间就有机会在语言结构及会话结构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语言输入就可能变得更加可以理解,这样就能使得语言习得的效果更佳。
如何通过母语更好地进行二语习得呢?迁移(transfer)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母语对二语习得有着正负的迁移,所谓迁移就是影响)归纳起来,常见的负迁移有:
1.母语文化负迁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并且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并总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第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而交际失误屡屡发生。
2.母语语法负迁移。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如汉语中名词没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这一缺损易造成负迁移。所以初学者易犯低级错误。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汉语的语法概念转移到了英语中,因而造成了一些失误。
3.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将“吃药”说成eat medicine。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中文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
语言负迁移对二语习得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部分中国的语言教育者与学习者对语言负迁移现象避之唯恐不及。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候可以先用汉语解释下要学的英语知识,通过比较与强调汉语和英语的相似处,更多地创造语言正迁移的条件,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总结如下。
一、避免母语负迁移,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汉语无论是从发音、结构还是文字体系、书写方式上来说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完全不同,而且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汉语,其文化内涵、思维模式、风土人情等都与印欧语系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避免负迁移呢?
1.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共同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了解不深,因而常常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语言的“文化交流能力”。教师若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及思想、行为模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材料。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国人学习语言的环境十分贫乏,书本和教师是唯一的输入源。教师应尽量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录像、新闻广播、影碟等现代化手段让学生欣赏英语原版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原版小说、文章,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英美文化及其语言环境。
3.帮助学生在英语应用中逐步淡化母语意识。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教师应培养他们逐步淡化母语意识,尽量用英语进行思维、判断,以求在语音、语言上与native speaker接近。
综上所述,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正迁移,有效避免负迁移,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二、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1.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善于用汉语思维组成句子而不善用大量模仿而习得句子这一现象,教师应在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以诱导的方式帮助促成正迁移的形成。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判断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如 hamburger(汉堡包)等音译词以及 pen-friend(笔友)等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为学生记忆词汇提供了捷径。教师应该利用这类词汇帮学生举一反
三,迅速扩大词汇量。
2.借助母语,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词。例如international 这个词是由inter(相互的,内部的)和national(国家的)组成,合起来则表示 “国际的”。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学习英语是枯燥的,尤其母语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给学习者的影响是无法避开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尽可能利用语言正面的迁移,正确看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负面迁移现象,积极地利用母语正面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全面提高第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宣维.语言教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Brown ,H.D.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原则[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岳鹏.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甘肃科技纵横,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3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