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学跃
摘要: 作为省级课改试点,学校精心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钳工基本技能课程体系,并在专业班级中进行试验。经过试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专业课程改革推行及其它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 成效 实施 瓶颈
1.项目课程试验的成效
实施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学校顺应科技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次革命。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授课形式,打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组织方式,打破以接受书本知识为唯一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的项目课程,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情境下,通过小组协作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立足工作岗位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这要求新的课程体系既能拓宽学生知识、技能获取渠道,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自觉挖掘自身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制定了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课程标准》,编写了以典型鸭嘴手锤加工为大项目,以锯、锉、錾、钻等个基本技能为子项目的授课讲义,通过企业专家和项目课程专家充分论证,组织了实施工作。经过一年试验,取得以下效果。
1.1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知识与技能严重脱节的弊病,而对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只能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师讲工艺,学生背工艺,为统考过关;技能教师编工艺,学生为考工过关,按老师指定的工艺过程进行简单的技能重复。造成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单调被动。
项目课程教学法实施以后,整个过程围绕鸭嘴手锤加工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将技能训练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适时、适度地融入到技能训练之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形式多样性的原则。因此,教学内容丰富,方式灵活,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得到有机的融合。
1.2转变了教学组织形式。
实施项目课程过程中,教师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了课堂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多位一体的、长短互补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且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渗入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实施项目下料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坯料的总长,自主安排下料的尺寸与顺序,并相互合作,整个过程轻松有序,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获。
1.3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虽偶有互动,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或中心地位被严重削弱,教师的主导往往演变为“专制”,课堂也沦为“一言堂”。
实施项目教学法以后,学生的“自由度”得以大大拓宽,教师渐成“导师”,学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或小组协作解决技能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在游标卡尺使用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稍作指导之后,小组集体测量,每人报出自己的测量结果,发现问题,集体评议,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老师答疑。整个步骤轻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主导与主体角色明确、互补。
1.4改变了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传统技能训练的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一件”定能力,定成绩,也就是用一个工件或课题成绩,决定学生技能的优劣,显然具有偶然性与片面性,“应试”痕迹明显。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教师特别注重过程评价,每个项目、任务都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组合而成,最后再根据整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充分体现人人要发展,但不一定一样发展;人人要提高,但不必同样提高的原则。同时注重过程评价,每个同学都获得了较多的表现机会,加上教师适时地表扬与肯定,对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大有好处。
1.5提高了实训教师的要求。
以往的课程模式下和教学方式下,过于注重实训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对“知识”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项目课程的实践以来,若要使项目教学卓有成效,实训教师起码应具备以下能力与意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研究能力;熟知项目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对接、穿插的时机;了解本专业工种生产一线的要求,能适时构建“仿真车间”情境;能了解学生未来从事的一个或几个相关岗位组成的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排除课程束缚,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能以特定的职业或专业范围实践活动为主线,用项目来组织安排教与学的过程等。否则,项目教学也只会流于形式。
1.6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
我们的学生群体,被普遍认为是形象思维好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优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好于动脑能力,这与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有关,传统教学又把理论与实践相对割裂实施教学,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项目课程与项目教学法,并没抛弃理论,而是把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让枯燥的理论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易于感知与接受。我校在试验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完成鸭嘴手锤加工这一相对直观项目任务充满了新鲜感,在加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相互评议工件的优劣,共同发现问题,讨论热烈而充满激情。当每个人在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鸭嘴手锤时,个个爱不释手,成就感溢于言表。有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将作品带回家,请家长镀铬,然后送给要好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钳工实习,终日重复单调的锉配的技能动作,从“材料”到“废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零件加工仿真度高,再加上过程激励措施,最后形成“产品”或“作品”,给学生技能训练过程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自身潜能。
2.项目课程实施的瓶颈
从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项目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结果看,要取得较好效果,问题远不是那么简单。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一种革命,对学校的设备设施、师资配备、评价制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课程实施还存在以下瓶颈:
2.1尚无法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虽然我们努力加强校企合作,除了开设了以企业命名的特色班级,分批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还经常组织学生下厂参观或实习,尽管尽力模拟企业班组模式,但还不能真正构建“生产第一线”的真实情境。
2.2等级考工制度严重制约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
国标等级工考核内容,目前看依然是个指挥棒,而考核的内容、手段很难与科技发展以及企业需求同步。如钳工中级工的技能要求,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生产设备极不配套。虽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但主方向不可能有较大改观。如车床、磨床、刨床、铣床、数控机床等常用机加工设备的使用,电焊、气焊、气割等适用性技能就无暇顾及,偶尔补充相关技能培训,也只是蜻蜓点水。
2.3难以确定代表性项目和工作任务。
开发项目课程,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很显然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要用项目来体现,但只要是项目化的内容,就不能仅是把原有教材换个项目化标题即可,而是要有典型的项目任务、典型的零件加工来支撑。从目前的师资状况看,项目化课程全面开发与推广还存在较大难度,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专业教师分批下厂锻炼势在必行。
另外,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受到了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场地设施的较大制约。以上问题的存在将影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结论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是当今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走之路。
通过试验我们已经取得不少经验,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瓶颈,但我们坚信,只要不懈努力,我们的课程改革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