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代沁员 肖佃军
摘要: 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发生了改变。但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机制也应随之适时完善,不然,酿成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稳定。如何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食堂食品的安全性,也是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校 后勤社会化 食堂食品 安全管理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减轻了高校的负担,增强了高校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高校的学生食堂,不是纯经营性的,兼具服务与保障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食堂为学生们提供着一日三餐,其食品安全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从目前发生的高校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力来看,更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程度,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维护学校、社会和谐稳定,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直接面临的问题,是提高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北京某高校发生食用银耳汤中毒事件,中毒168人。2001年吉林省某公司所属12所学校发生饮用豆奶食物中毒,中毒人数2698人。2005年广东省阳江市某中学23名学生食用被细菌污染的米饭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以上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健康,而且引发了学校师生的不安和动荡,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食品安全事故表明,我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主要体现在: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食堂经营采取了新模式,部分高校领导及对应的管理部门并未能与时俱进,转化思想认识,重视食品安全管理。而且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应对新变化的管理能力,未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措施。对食堂管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监控措施不得力,对食堂食品安全的隐患缺乏足够重视。
(二)没有采取扶植政策或投入发展资金太少。有的高校食堂经营采取了招投标、承包租赁等方式,部分高校领导及对应的管理部门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将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完全推给食堂经营者,减少食堂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没有采取扶植政策,食堂卫生条件、工作设施、用餐环境、食品器具没有得到改善。
(三)一些食堂经营者经营思想不端正,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特别是一些高校采取承包租赁的情况下,部分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降低成本而不惜采购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对直接用于食品的容器、设备、工具等采取因陋就简、随便对付的做法,缺少消毒等专业器具,即使购置了,也闲置不用;管理松散混乱,对食品安全隐患视而不见;聘用不具备从业资格、不具备健康条件的人员,“无证无级”现象较严重;相关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差,在加工食品过程中不按照有关规范安全进行操作,忽视食品安全,导致食品安全的风险加大。
(四)处罚不力。由于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政府行政部门在监督管理中往往指导多、处罚少,有时即便实施了处罚,也常常因行政干预难以执行,造成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上的低效率和重复劳动。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疏于管理,事故防范意识不强,在对学校考评时往往重成绩、轻隐患,对本地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没有负起应承担的管理督导责任。
三、完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措施
(一)建立严格的高校学生食堂经营准入制度,强化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高校应该建立规范、严格、透明的高校学生食堂经营准入制度,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杜绝部分不合格经营者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高校食堂经营权。全面审核投标方的各方面资质,包括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金能力、资质信誉,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情况,特别是健康卫生情况。在与中标方签定合同时,要着重明确食堂卫生条件、工作设施、用餐环境、食品器具、食品质量等的标准、经营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保障和应急措施、相关的责任义务和处罚办法。通过严把准入制度,吸纳社会中管理水平高、技术水平优、资金能力雄厚、资质信誉好的经营者,从源头上控制食堂食品安全的风险。
(二)明确职责,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管理工作。高校应该明确相关机构和部门,如餐饮、保卫、医院等部门的职责,形成分工明确,配合密切的管理机制。这些管理部门应该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餐饮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食堂食品安全的管理监督工作。对食堂食品从采购、运输、验收、制作各个环节进行监控,预防食品安全风险。主要的管理监督工作包括:一、要求经营者提供原料供应商的相关情况,明确供应商的资质标准。通过依靠工商、质检、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自己对这些供应商明查暗访,了解供应商的资质及原料的安全卫生状况,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二、要求食堂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资格证明,特别是健康、卫生方面的证明。强化对食堂员工的管理监督,要求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按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学校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卫生知识培训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其上岗卫生知识培训。增强经营者及其员工的安全卫生意识;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食堂卫生条件、工作设施、用餐环境、食品器具进行检查,保证食堂日常运作规范化、标准化、卫生化;四、对食堂等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严禁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进入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等,严防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安全与卫生。
(三)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掌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并不仅仅是经营者的过错,也有高校学生缺乏卫生意识,不注意食品安全所致。因此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把食品卫生纳入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设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班队活动、广播、电视、网络、板报、宣传橱窗、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师生员工宣传普及卫生防病和预防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饮食,不买街头、校园周边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品,增强广大师生员工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病能力。
(四)建立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高校应该就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或事故进行事前分析评估,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保持与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医院的密切联动。在发生食品安全风险或事故的时候,高校能以最快速的反应、最高效的行动化解风险、应对事故,降低风险事故的波及面和影响力,保证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总之,高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能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模式,对食堂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增强广大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制定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措施,保持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从各个环节严控食品安全,就能降低或杜绝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保障学校师生的健康安全,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的稳定,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姚吉成.高校学生食堂饮食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滨州师专学报,2002,(3).
[2]钟霞军.试论高校学生食堂经营机制改革与风险防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
[3]蒋拥军.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2003,(8).
[4]张国海,甄梁.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8,(3).
[5]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