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几种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美瑞
摘要: 目前学生作文内容空泛,思维单一,思想幼稚,我们的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以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作文教学,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挖掘出鲜活的生活之源,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作文成为学生自身的强烈需要,是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 作文困境 新课标新理念 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但是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思想策略上存在着种种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因此,有必要对作文教学现状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以便摸索出一条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子,使作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对学生作文现状的简要分析
第一,心如枯井,内容空泛。
作文课上,老师唾沫飞溅滔滔不绝,可学生提笔时,有的眉头紧蹙,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把笔管当棒棒糖咬。但是他们还得写,还得上交。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可想而知了:或浅谈辄止,或夸夸其谈,或胡编乱造……绝大多数是无病呻吟、语言贫乏、形式呆板。
语文教学的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态。为了应试,学生只在家庭、学校两点间做单调、重复的直线运动;或在“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四点式的路线上来回穿梭。他们成天游弋于试题的汪洋大海。他们被局限于一个狭窄的“笼”里,不能看电视,不让读报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训练题。他们不理会周围的人情冷暖,不在意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更不关心国际间风云变幻。由于对生活的陌生和麻木,即使搜肠刮肚,也只能是举笔无措。因此他们在作文时只能闭门造车,只能从作文选中去搜寻“素材”,摘录“佳句”。你看,学生在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中,往往让老师废寝忘食工作熬夜批改作业,或让老师带病上课,或让老师的白发过早地脱落,或让老师舍家为校呕心沥血,除此之外,鲜有它意。就连“母亲”、“头发”这样的话题,也常常使学生愣神半天不知道能写什么。如此一来,脱离实际,无病呻吟,假大空之文泛滥成灾也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思维单一,思想幼稚。
上文说过,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偏少,既然生活面如此狭窄,哪能谈得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思考呢?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再者,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单一、文思枯竭,创造性精神被消磨,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并逐步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题材雷同,矫揉造作。这样,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春天总是细雨绵绵,夏天总是酷阳暴晒,秋天总是落叶飘飞,冬天总是风霜雨雪;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
学生作文的现状是如此不容乐观,说明中学作文教学确实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走出作文教学的困惑呢?我认为只有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一、让学生正确看待写作,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
1.写作是一种书面的表达能力作业
新课标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书面的表情达意,是一种感情的渲泄,它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个性。“《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表明了这一点。所以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让学生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对话,用语言文字向他人、社会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把作文作为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宣泄、自我创造的手段,引导并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心灵和情感。
2.写作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让学生知道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滕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中主人公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当今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的社会也要求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为了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从人的成长出发,人的需要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种。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写作的需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的写作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
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愿望。可以让学生谈谈社会对人的写作能力有哪些需要,很强的写作能力对工作有何帮助等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写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广泛用途。还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每学期开始教作文时,就可以对学生说,作文是自己的生活情景、自己的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它还可以捕捉住你稍纵即逝的灵感;你如果把自己的习作保存下来,等你长大时,再翻开来看看,过去了的生活情景就会历历在目,过去的种种思想会令你惊奇,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写作是成长的珍贵日记!
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觉得写作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件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非常有趣的事,因而愿意写、喜欢写,那作文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二、必须挖掘出鲜活的生活之源,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
新课标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第一性的,属于源;文章是第二性的,属于流。只有源远才会流长,才会写出真与美的文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刘国政语)反之,就难免会苍白而呆板。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鼓励学生进行调查、参观、旅游、访谈、观察、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在生机蓬勃的生活气象中,在翻滚向前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剖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亲近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学生积极地走向生活,用心地观察生活,对生活感悟有了积累,笔下还会“无话可说”吗?
比如写“感悟大自然”的话题时,学生作文就有与往日不同的令人欣喜的局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个性飞扬――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给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有的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的只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有的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的丰富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奇妙;有的只写蝉鸣,感想“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有的写走进森林,感知物种的丰富多样,感悟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应有的位置;有的只写小草,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面对东流水,引发出物是人非时光飞逝、应乘青春年华好读书立事业的感叹;有的写浮游大海,感受大海的宽阔胸怀,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的只写涛声,慨叹“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有的写雨中行,感受一份洒脱和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不能总是死死板板,还有另外一种活法。有的写云中游,感受未曾有过的坦荡和奔放,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襟怀,则“从前的大事,现在变成小事,从前的小事,现在变成无事”。有的写啜一口溪水,感受小溪的清纯,感悟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大自然的本真。有的写攀一段山岩,感受大山的倔强,感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节,不失大自然的本色……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所以要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就得将学生带入到鲜活的生活活动中去。上海市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就常常把组织学生游历作为一项语文教学工作来做。当然,如果条件所限,不能远游,那么,就地取材,参观附近的厂矿、农场,访问本地的一些典型人物也未尝不可。或者游览并细心观察家乡的山山水水,了解并用心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也别有一番情趣。新课标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新课标已经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2.必须开辟丰富的阅读之源。
新课标说:“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间接生活主要来自读物,叶圣陶先生说:“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读物“正多”的事物,就是丰富的生活。
①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魏书生说:“要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最好途径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是调动学生积累情趣,拓展学生积累空间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如魏书生老师,他与学生商量,制订了每学年每人至少读5000页课外书的计划,指导学生按各自不同的爱好读小说、人物传记、科普读物。这样,随着阅读面的增扩,学生既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悟到了深刻的哲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用于写作的信息。所以我开辟阅读课,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书,让他们读诗、读史、读哲学、读逻辑、读小说、读戏剧、读散文、读科普作品、读美术作品、读音乐作品……凡此种种,只要是学生可读之书,我都鼓励学生去读。另外还调动多种促读手段,比如让他们认真搜索积累,及时交流,师生点评;开展名著讲座,帮助学生理解名著通谙名著;通过“我读××名著”沙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独抒个性,奠基人生等等。这样,他们写出的文章绝不是生搬硬造,味同嚼蜡,也绝不是刻板拘泥,有文无道,而是信手拈来,文思泉涌,思有所依,感有所托,由此及彼,文以载道。
②充分利用教材。很多老师(包括学生)忽视教材,这是个误区。实际上,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材可以说是一个工具,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载体,深挖教材是我们历来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新课程下,怎样充分发挥新教材这一载体的作用,以实现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这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常听到有的教师在谈到运用新教材进行训练时说“教材上没有什么可利用”或者“可利用的东西太少了,需要自己利用课外材料进行补充才行”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观点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我们对新教材实用价值缺乏充足的认识,而且对其使用价值研究的主体意识缺失,以至于在备课时就忽视了这个问题,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找不到利用教材渗透教学理念和体现教学设想以及达成教学目标的切入点,结果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材脱节的情况发生。例如,不久前,学区举行了一次全区初中语文“课文与作文”课堂教学大赛。应该说这个竞争的创意非常好,旨在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切实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最佳境界,以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同时也给我们初中作文教学提供了交流、研究的平台,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提供了借鉴,可是从几位参赛教师的备课简案中,我们发现了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就忽略了对教材阅读材料的利用问题,其中的一份简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一、导入新课:同一部文学作品,媒体,书籍,抽象空间;二、新授:1.《信客》,说想象;2.分组抽签,明确写作内容;3.自由讨论,相互碰撞,教师强调重点;4.个体写作阶段;5.讲评阶段。三、课堂小结:抓住平日,点滴积累。”这份备课简案中其他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谈,仅从对教材使用的角度就不难看出,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使用就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对课文的利用价值没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没有利用课文进行作文指导的策略,找不到切入点,就更谈不上精心设计了。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主导下,其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叶圣陶先生曾说,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沟通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养分,丰富文化积累,接受美的熏陶,提高修养和品位,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经典美文学生还可以从中学习、模仿文学巨匠的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的妙法。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而言,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千万别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人为地割裂开来,必须充分利用教科书中文质兼美的阅读资源,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轴心和辐射作用,踏实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始终把重心放在寻找课文中写作指导的切入点上,把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把功夫用在发掘阅读材料中所蕴含的写作技巧上。有了这番课前的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自然就会注重引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就会自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调试,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个性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通过课堂上恰切的点拨,使学生能够在“欣赏”中真正领悟到发现的兴奋、共鸣的愉悦和收获的快感,培养学生对阅读以及文学的探究兴趣,从而完成我们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任务,达成作文教学的目标。就如2004年以及历年的一些中考满分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善于利用课文素材的案例,都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3.必须展现多彩的视听之源。
现代科学技术将人的视、听完全引向了全新的天地,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现代视听工具,将声音、图像、色彩,巧妙地集于一身,为学生的视听开辟出一个既阔大又神奇,既让学生去看电视,去看录像,去操作多媒体,在网上游走,使学生既能领略现实的空间,又能领略虚拟的世界,在虚实两个空间中开拓视野,拓宽心胸,启迪心智,愉悦身心,充实人生,培养情趣,培养思维和想象能力,造就创新和创造能力,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多彩多姿、多向多维、鲜活生动、广博厚实的生活积累,为发现打开一条无限深广的通道来。这样,学生作文,就绝不是冥思苦想而费心徒劳,也绝不是下笔千言而干瘪枯燥,而是联想丰富,想象奇妙,意境清新,文彩精巧。正如新课标所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为作文的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学生写作观念转变了,作文成为了学生自身的强烈需要,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完成了“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化。学生的“无话可说”的难题解决了,“后顾之忧”解除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完成了由“畏写”“厌写”向“爱写”“乐写”的转化。只要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老师大胆地探索改革,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就能披荆斩棘,冲破迷雾,拓开一条活路来,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张志公语)永远地成为过去,那时我们作文教学一定会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作文教学之路将会展现一片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制定.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2004.12.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4.
[4]魏书生.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2002.
[5]朱克.教坛漫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9.
[6]中考优秀作文100篇,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