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湖水》教学案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优丹
一、教材分析
《清澈的湖水》所描述的景色美与小洁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小洁所握的面包纸则是本文的线索,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重点,小洁与扔香蕉皮的小孩行为对比、湖面变化是文章的含蓄表现手法。通过抓重点、分析对比、明确线索、攻关键,就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教学中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可利用插图帮助练习朗读。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要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文章的起伏变化,感受人物内心的前后不同,这是本文朗读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朗读感悟训练要有梯度,不同的环节要有各自的侧重点。
二、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故事。
了解故事应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释读课文。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教师在学生读时注意倾听,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
(片断一):教学开始,我和孩子们一同跟随小洁欣赏着美丽的景色:蓝天白云、碧水青山,清澈的湖水,映照出变幻的山峦……突然一个小朋友举起小手说:“老师我知道了,小洁就是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她不想破坏这美丽的景色,所以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面包纸。”我不禁大加赞赏。
(二)诵读课文,感悟美景。
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反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你会把垃圾扔进湖里吗?”等,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有人会问,这不是教师的指令吗?对。但构建的意义与传统的不同,它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
(片断二):师:“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湖水很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里,所以小洁有这种感觉。
生:因为小洁坐在船上,船在水面行驶,清澈的湖水里有小鱼在游,小洁觉得自己和它们一样在水里游。
生:因为周围的景色太美了,小洁觉得自己在梦里一样。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景。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达到教学的最佳目标。这时,教师还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激励情感,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你们已经画出了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能美美地读吗?”可见,情感是教师、课本、学生之间的纽带。
(片断三):当读到“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这句话时,学生的理解也不相同。
生:小鱼跳出水面是为了感谢小洁没有把面包纸丢在水里,所以它跳出来为小洁表演。
生说:景色多美啊,小鱼非常开心,所以跳出水面,给游人表演。
(四)读评课文,发现美景。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因为忽略了评价的作用。评价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能美美地读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多项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彼此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妙。
(片断四):出示句子:“小洁回过头来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这句话中企盼是盼望的意思,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小洁在企盼什么呢?
生:小洁是在企盼湖水变成原来那样美。
生:小洁不仅企盼湖水慢慢变美,还企盼游人别扔垃圾。
生:小洁是在企盼银白色的小鱼再次为她表演。
生:小洁是在企盼人们不要污染美丽的景色该有多好啊!
生:小洁企盼湖水里的香蕉皮能够消失。”
生:小洁是在企盼世界上永远没有垃圾,世界上的人们永远不丢垃圾,不要破坏美的景色。
生:不仅仅是湖水。”
(片断五):课文结尾写到:小洁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师问:孩子们,小洁为什么眼睛一亮?
生:她看到了一个垃圾桶,她就跑过去,把面包纸放进垃圾桶里。
生:她四处张望,突然眼睛一亮,发现了公园的草地上有一张废纸,她马上跑过去把捡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生:她眼睛一亮,看见刚才扔香蕉皮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过去告诉他不要乱扔垃圾。
生:她看见一个叔叔在钓鱼,钓到了一条银白色的小鱼。她上前告诉叔叔,请不要钓鱼。
生:她看见有人扔垃圾,上前阻止他。
生:她看到一个小朋友把垃圾丢到果皮箱里,上前说:你真棒。
(五)延伸文本,提升价值。
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努力构建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这是一篇极具教育性的文章,就应向课外拓展、向生活开放,我在课堂将近尾声时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环境,比如教室、校园、我们的村子、城市的环境,然后提出我们要为身边的环境做些什么,并在班里开展“弯弯腰,拾起一片纸”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后反思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及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适时地对学生点拨、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地思维、想像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对话、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小洁企盼什么?她眼睛一亮,发现了什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去寻找答案,有的从扔香蕉皮前后比较寻求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2.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备课时,我想小洁眼睛一亮,就是发现了果皮箱,但没想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充满无限想象力,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对于每个学生创新却合理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应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影响巨大。
3.重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从细微处、平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创新意识。我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科学地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写景的内容学习,在充分领略到景色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洁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即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
当然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反馈的一些信息并没有及时捕捉到,因鼓励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等等。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