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几种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鸿元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物理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物理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推理能力,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确立了物理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物理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物理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整体意识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决不是某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就一门学科而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必须着眼于整体,有整体意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应用意识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很多学生只在考试时感到物理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物理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物理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物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的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物理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也很少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物理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编制更富创意等。
4.主体意识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呢?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5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5.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物理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物理的基础知识,不仅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6.反思意识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反思意识是教师自觉产生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策略、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的反思欲望和信念。
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物理知识的建构、物理技能的形成、物理能力的发展、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都是物理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多个教学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间接目的,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要对教学程序第二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如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等等。第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只有在这几种意识的支配下进行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加深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邱才训.关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若干基本问题.国家级新课程培训者研修班讲义,2003.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