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勤
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使外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某种稳定的个性品质。可以这样说,不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品德的形成,都要有认知、情意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办事,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得以落实的基本条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中,如何抓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是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应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其潜能,培养勇敢顽强、乐观向上、勤学好问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正确认识自我,对人生有积极的态度,增加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人际关系和谐;团结协作;对少数有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扰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摆脱障碍,能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虽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且面临不少问题,但发展前景很好,实施的主要途径: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
长期以来,以知识本位为特征的课程思想占据主体和核心地位,从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陶冶,没有把人格的完美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考虑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弥补以往忽视人文课程的缺憾,体现把人格的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的直接途径之一。但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相对稳定、教学教育业务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从目前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数量不够,二是质量不高,专职少,兼职多,大部分是体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医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缺乏必要的理解,这就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以专职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规范并科学加强这支队伍的专业培训,国家和地方要逐步建立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严格审查制度,使之逐步职业化,做到持证上岗,从而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就其目前的情况分析,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应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能友善、乐于助人;能尊重需要帮助的人;能接纳自己,且有健康的自身形象;能不断进取,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应加强课程绩效的考核评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适当、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活动安排是否合理、每位成员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宽松。评估的目的一是检查课堂的效果,二是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和辅导水平。
2.心理学讲座
这种讲座是科普性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学常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与情绪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关系的意义和自我意识的意义等。这部分内容的讲授要淡化心理学概念,重在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尤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收到明显效果。总之,普及心理学常识可以大面积地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3.组织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的特点以有目的、有计划、操作性强的活动为主,给予学生充分地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年龄相符合,与学生的需要相吻合,促使愉悦、高兴和满意等情感的产生。可以搞些人际交往规则和技能的训练、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自我展示能力的训练、独立能力的训练等。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演讲、辩论、角色扮演。可小组讨论,主题班会与队会、游戏、聚餐等。在活动中,尽量做到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对学生的参与,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对个别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应给予帮忙;教师全身心投入,最好能以自己的威信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让学生在活动中摆脱精神压力,享乐愉悦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的能力充满信心,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4.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正确引导
一是针对学生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共性心理健康素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有效的心理辅导、心理诊断,矫正不良心理问题和行为。对这些学生重在关心爱护引导,同时可以搞些针对性的养护培养,如培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增强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样做,可把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心理健康都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5.优化社会环境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也随之发展变化,心理困惑也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同伴和家长的指点。作为育人的学校来说,应优化育人环境,真诚爱护、理解、尊重、激励学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尽力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与生活。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体育、文艺及其它兴趣小组活动,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示自我,释放心中的郁闷,缓解各方面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培养勇敢顽强,竞争合作,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目的。现在不少学校怕学生出问题,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都没有,连中午也关在教室里看护起来,这不是好办法。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唯独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时间基础之上的行为活动,或是休息、娱乐,或是学习、交往等都能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多种放松、美好的感觉。多彩的学习生活,心理困感也就会自然减少。”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驿站。民主和谐的家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巨大作用。而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几乎都有心理偏差。由于血缘关系,家长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如著名作家老舍说的那样:“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虽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和教育。”家长心态好,和睦相处,有开明的性格,稳定的情绪,豁达的处事风度,兴趣广泛,意志坚强,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那对孩子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是极为有益的。所以为了孩子,家长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给孩子创设一个宽容、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为小学的健康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形式也是多种的。我们应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注意实际效果,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抓紧抓好,让新一代在宽容、友善、理解、支持、信任、自由、激励的创新环境中成长,使其心理健康素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