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效果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章贵

  摘 要: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笔者指出,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内容 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效果 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特别在小学高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笔者对六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388名被调查学生中,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高的占56%,而且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占的比例较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上你”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是伴随着情感而发生的。小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根据教师的亲和力来学习的。众所周知,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产生反感,他就会厌学这个教师所教的功课,对该学科失去信心,严重的可能会放弃该学科学习,严重影响总体成绩,甚至造成终身遗憾。如果学生热爱这位教师,他就会克服厌学情绪,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成绩自然会进步,而数学教学在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关系,要使学生热爱教师,教师首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为学生如何战胜困难出谋划策,想方设法使学生忘掉不快,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常和学生谈人生哲理,常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总之,只有让学生“亲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足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只有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才能学好数学。
  1.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加强生活和数学的联系,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4.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事,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它”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生读数学书
  小学生往往不善于读数学书,他们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既不能读懂,更无法读透,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读数学书呢?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并能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点、难点。二是细读。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领会其实质及其因果关系,并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三是研读。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讨书本知识安排意图,并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把书本读“薄”,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2.指导学生听教师讲
  “听”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而小学生往往对数学学习不适应,上课时容易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果下降。因此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做到:(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3)听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4)听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及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5)听好课后小结。
  3.指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更离不开思维活动,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小学生的思维狭窄,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应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1)敢思、勤思、随读随思、随听随思。在看书、听讲、练习时要多思。(2)善思。会抓住问题的关键、知识的重点进行思考。(3)反思。要善于对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4.指导学生善于问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学科的学习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小学生往往不善于问,不懂得如何问。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问问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回答后,顺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2)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来。(3)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理、性质等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4)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些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当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地去运用这些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