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帆

  一、成功经验
  1.新的教材带给师生全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目的就是从传统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引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以往的升学取向的课程定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程功能能否顺利转变,教材是关键,它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地理新教材以其独特的图文设计、活动安排及内容结构,使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向传输变成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成为可能。很多老师承认,要是用以往的重文本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那么用不了几节课,就能把课本讲完了。教师面对全新的教材,不改进教学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新的教学课程决定着教学观,并且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广度、深度。
  2.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标准给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弹性和空间,地理教材不再是像过去被视为《圣经》,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材料,一种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课堂也就不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师生对教材给定内容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同时也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如:有些学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着手编写自己的校本地理课程。有些教师在“大气环境”这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这一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验让学生终生难忘;在教学“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节时,用相机拍摄聚落景观照片,并根据照片说出聚落与交通线路的关系。
  3.学生成为关注的重点
  “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在实验学校的课堂内外,我们要让学生受到关心、受到尊重、受到关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和谐融洽关系。在地理教学课堂上,当学生答错或者回答不出的时候,不再有责备的声音或者目光,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好的保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这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在听课的时候,我们与学生坐在一起,亲眼目睹学生的表情是多么的愉悦、兴奋、自由、积极;课后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学生对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信心越来越强。我们做过相关的一些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方法、融洽和谐的平等师生关系是他们学习的驱动力,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并呈几何级数增加,是永远学不完的。这就要求老师“授之以渔”,而不能仅仅是“授之以鱼”。在实验学校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确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形式被普遍采用。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其中角色表演、做手工、做实验、完成项目、跳舞、画画、唱歌、讨论、提问、陈述、辩论等异彩纷呈,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面貌、学习热情都得到改观,学习更加主动,发言更加踊跃,思维更加敏捷,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不足及其策略
  1.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施发展不平衡
  由于学校设备、教育教学人员观念、个人的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因素的不同,各学校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并且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被淘汰,在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广大教师应该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升文化品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教师。
  2.没有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
  这次课程改革,我国采用“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的原则,“立”的是“目标”、是“观念”,并通过课程标准得以体现。充分把握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新课改成功的核心和关键。国家课程标准不但是教材编写者的根据,而且是高中地理教师备课教学的根据,更是评价的根据。一些教师重视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与学仍然需要有的放矢,否则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不能完成课程教授任务。就总体上看,课程标准内容降低了难度,但就具体内容面言,特别在“学习有用地理”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上并没有降低。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读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并要注意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标准进行验证。
  3.没有体现个性的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本来就没有规定的统一模式或者形式。我们在实验区发现,本来用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却使用了探究性学习或者多媒体教学;或者学习小组是组成了,但合作性没有充分体现。有时候一些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基于现有的经验,很容易就能认识,却偏要避简就繁地折腾。课堂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但还应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怎样做才能最优化,不要盲目追求形式的新颖。课改离不开具体的环境与学生实际,因此更应该考虑个性化教学、最优化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