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用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初中生物教学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对我们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为了适应人才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我们的体系性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对于我们初中生物来说,就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的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系统的生物课程。初中生物课程,关系到孩子们生物知识的基础学习和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孩子们在生物上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我们提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第二课堂活动呢?我们在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在本文中就针对初中生物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初中生物教学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总结经验,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关键词:第二课堂;深化生物教学;分析
前言
什么是第二课堂呢?顾名思义,第二课堂就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就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学生和教师集中在同一个场所进行教学和学习。第一课堂中单纯强调的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书面学习。很明显,这样的课堂模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而我们的第二课堂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生物知识的学习,还强调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创新实践和主动性与创造性。我们的课堂地理不局限于。教师可以是实验室可以是。操场可以是家庭,是社会可以是农田。也可以是蔬菜大棚。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成就及其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初中生物教学成就
当前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教学过程,我们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生物教学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级教育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也让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学科素质越来越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国家供应了一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的生物学科人才,这是我们的成绩[1]。
2、当前初中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但是,时代毕竟在发展变化,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动让我们不得不提高人才的质量和水准,因此,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实施,也必然要实施,但是,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经历过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不透彻,又缺乏相应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因此,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初中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效的教学措施是我们目前最需要的。
二、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1、夯实生物基础知识,这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
不管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生物教学模式有什么样的创新,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否则,任何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会失去它的生命力,也就会失去我们教育的初衷,因此,夯实生物基础知识是必要的,我们的同学和老师也一定要认清现实,明确问题,无论何时,都要紧紧扭住基础知识这一关键问题,狠抓实干,必须保证我们的学生有扎实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这是我们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2]。
2、加强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生物总体来讲是一门理科类学科,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而生活和实践恰恰就是我们初中生物教学的第二课堂的内容,因此,我们的第二课堂上,必须要重视生物实践活动,这是我们的学生进行创新性生物学习的基础和引子,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我们要帮助和鼓励同学们利用随处可见的植物进行动手实验,对于细菌和真菌的学习上,我们可以带领同学们进行简单的细菌培养实验,以蘑菇为例,进行真菌培养。在心脏血液流动和相关知识上,我们可以用猪心做例子,进行第二课堂实验。
3、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点的进行第二课堂深度学习
第二课堂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生物第二课堂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此时,学习小组就应当起到作用,对于一些生物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同学,我们会组成生物项目组,对专门的课题进行适度的纵深研究,这符合教学改革要求,也符合科学的教学规律,通过这样的重点深度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形成竞争,同学们在竞争中享受到生物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这就是同学们将来自觉开展生物学习的动力源泉,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生物学习的情感。
总结:
我们的生物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时间还不算长,许多问题尚且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正在逐漸摸索和探讨的过程中,但是,以往的成就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初中生物师生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随着我们的问题被逐步解决,初中生物第二课堂教学就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俞文政. 新课标下生物实验的第二课堂化探索[J]. 新校园(中旬),2017,89(3):000156-000156.
[2] 蔡拓. 高中生物第二课堂的开展策略与实践[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34(1):000127-000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