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方法篇:三步搞定宝宝时间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今的孩子们都很忙,日程满满,运动、琴棋书画、思维训练、知识……这么多事情要做,自然而然需要好好安排,所以很多爸爸妈妈都会陪着孩子制订计划,尤其是新一年开始的时候,经常会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我们这1、2、3……10项都要完成!”但是,80%的人可能是期许变失望,计划变空话,实际生活一团乱麻,然后进入恶性循环,“不了了之”成了计划的真实写照,“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也成了口头禅。
  很多爸爸妈妈意识到这个问题,制订计划容易,执行难。如何按照已设定的目标,顺利进行下去呢?
  这就需要时间管理的意识和技巧。我们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学前,是孩子一生中比较特殊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会建立影响其一生的很多习惯和行为模式,所以,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引导尤为重要。
  那么,学前儿童的时间管理如何进行呢?三步走,搞定宝宝时间管理。
  了解事实:学前儿童的时间观念发展水平较低
  黄希庭(西南大学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时间估计实验,被试者对2辆玩具小车的行驶时间进行判断,以测定他们对时间估计的正确性;第二部分是再现时距(这里时距通俗地说就是时间的长度)实验,被试者需要对玩具小车的行驶时间进行感知和再现,以测定他们再现时距的准确性。这里只说部分结论供大家参考。
  实验:在没有节拍器(无时间标尺)和有节拍器(有时间标尺)两种情况下,5~8岁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和再现各种时距准确性的主观估计。
  实验结果
  ●5~6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较低,很容易被分散精力,尤其是有节拍器的时候,甚至被这个新鲜的东西吸引,时间估计的误差更明显。
  ●5~8岁儿童的水平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而是在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学会的。
  ●同年龄的儿童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
  ●经常接触有节奏性的活动,比如学习音乐、舞蹈、戏剧等的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更强。
  在了解这些之后,相信爸爸妈妈们不会再对学龄前的孩子抱怨:“你这个孩子,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孩子尚未建立时间管理体系,其自身的感知不准确、不稳定,包括借助工具的能力。所以,学前儿童的时间管理,某种程度上就是爸爸妈妈的时间管理,需要被引导。
  爸爸妈妈们具体该如何引导和培养呢?一是要抓住核心,二是要掌握方法。
  抓住核心
  取舍
  有舍有得。孩子不可能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学会各种技能,且样样精通。想要学棋,就必须每天练习、对弈、思考;想要学习舞蹈,常年如一日的基本功练习必不可少,掌握任何一样技能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早点知道取舍,或许才能真正影响孩子。在孩子打基础的黄金时期,我们到底该如何发现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东西并持之以恒,这是对爸爸妈妈的考验。有人会问,取舍之后还用时间管理吗?时间管理并不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塞进我们的24小时里的技能,而是要跳出这个维度,升维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要以终为始,20年后,孩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作息制度
  学前儿童自身能力仍未发育成熟,哪些方面是可以培养的呢?研究表明,日常生活的制度对学前儿童的时间观念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的时间知觉是以根据作息的周期性变化为特征的。这意味着一个有规律的、合理的作息和安排对孩子有多重要,其赋予了孩子生活的界限,让自己的生活更清晰。
  惯例、常规的意思是:你在特定时间所做的一系列事情。这也是定期按固定顺序做事的惯例。
  以早晨的时间管理为例,让我们看看常规有多重要。自从当了妈妈,请脑补一下早上在家手忙脚乱、声音提高八度的场景吧。其实作一些小小的调整,不论是早起还是晚起,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可以有条不紊地拥有一个个开心的早晨。
  如果你们习惯晚睡晚起,一句话,安排好每天的晨间常规,形成习惯,按部就班,高效执行,也能开心出门,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这种晨间常规,一是让早晨在家的几十分钟形成习惯,不用起床后无所适从;二是很明确地、自然而然地、按照顺序地把每天必须进行的活动完成,多余的活动一律放到其他时间去做。
  如果你们习惯早睡早起,两句话,安排好每天的晨间常规,增加安排固定的一件事情。晨间常规因为起得早,必须完成的事都提早结束,那么额外时间,我的建议是认真思考最近想每天做的事情,然后挑选一件事情在早晨做。
  坚持一段时间,亲身感受常规的力量。深层次思考,为什么有作用?一是固定的安排可以减少思考的心理负担;二是可以减少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冲突;三是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习惯。
  设想最好的状态,但是要理解小插曲是难免的,打乱计划是难免的。对此,爸爸妈妈不要纠结,坚定自己的想法,慢慢来。
  掌握方法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去快餐店点餐,第一次可能是懵的,但是经历过一次以后,我们的记忆中就有了一般快餐店的流程,看菜单(图或文字)、点餐、付费、等餐、取餐、就餐。当我们下次再进入另一家快餐店,就算是看不懂的语言文字,也会“知道”如何点餐。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善于通过观察来学习新事物。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一种学习方法。想一想,孩子吃饭穿衣、刷牙洗脸、洗澡穿鞋等活动是不是我们手把手地一次次训练后才学会的?而且具有非常明确的内容。同样,孩子的时间管理也需要花时间训练。下面,还是以早晨时间为例。
  爱的连接。家庭教育的基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深有感受。
  具体明确。有了爱和信任,可以进行“具体明确”的时间管理训练。皮亚杰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研究,得出结论,婴幼儿是“不在眼前,即不在心中”,其背后的原因是他们无法用符号化的方法来表征那些不能被直接感觉到的信息。所以我们必须给出具体明确的指令。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赶紧收拾完出门”。这句话就可能让孩子很糊涂,换一个说法“7点20了,今天晚了,赶紧穿好鞋,出门了”。孩子一听就知道该为什么和怎么做了。
  反复练习。具体明确的时间管理训练计划出来以后,就该“反复练习”了。通过反复练习在孩子脑海里建立起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式方法。小时候,我儿子在晚上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的物品时,总是会忘记把鞋放好,因为不同的日子需要不同类型的鞋,于是就多次出現早上慌乱地找鞋的情景。我们就一次一次帮助他,把准备鞋子单独列为一项,让他养成习惯。
  适当激励。在建立规则的时候,肯定会遇到拦路虎,这时候需“适当激励”。企业中,适当激励能让员工焕发最大的活力,促进员工创造最大价值,孩子也需要这样做。孩子刚开始形成的习惯,或者好的开端,都可以给予适当的激励,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一句肯定的话,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浓浓的爱意和支持。我们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肯定。
  适时调整。训练时,如果激励,甚至惩罚都不管用了,必须学会“适时调整”。这时候需要考虑,这个计划是否适合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特性适时调整,坚持不是强迫。一边坚持,一边调整,你会惊讶地发现计划的完成度高了很多。懈怠的情绪谁都会有,不要担心比别人走得慢,不怕慢就怕站,最终会抵达终点。
  学会授权。亲子磨合得差不多了,可以“授权管理”。到这一步已经做得很好了。孩子掌握了很多基本的技能,我们给他授权,相当于给他信任,孩子接受等于担当,接受授权等于为结果负责任,为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
  确实,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爸爸妈妈也得花点时间去学习和训练自己,然后再教给孩子。降低难度,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吧。从前有个小朋友,他的妈妈告诉他:“钟表的秒针走动一下,时间就过去一秒,秒针转一圈,时间就过去一分钟。”哦,懂了。有一天,他妈妈问:“家里的时钟怎么停了?”他回答:“我想抓住时间,所以就给弄停了。”妈妈笑着没说什么。到了中午,妈妈说:“时钟虽然停了,但时间停了吗?”他恍然大悟:时间一去不返,要好好珍惜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