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视角下综合社会科课程的特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日益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综合社会科课程的价值越来越凸显。空间感知、历史意识、公民自觉、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是综合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基本内涵。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揭示综合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综合课程;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8-015-1
  一、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学科的综合特征
  从课程发展的历程来看,课程的定位非常重要。在一段时间内,课程功能被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希望通过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到了今天,我们反观以能力立意设置的相关课程,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把课程功能只定位于培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又显得太过狭窄。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处理相关事件不可能只是依靠某一能力来完成的。基于此,综合社会科课程应运而生。在学科素养的背景下,综合社会科课程指向综合性行动的综合性特征越来越显现出来。
  空间感知素养指的是对不同尺度的人类生存空间(区域)的感性、理性认识过程,包括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空间感知素养突出了整合性。这种整合在传统的分科课程中是没有体现的。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家住平原中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课为例,该课没有过多的对地理知识的阐述,而是借助丰富的图表类信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本节课要求学生认同水稻生产书写了湄公河平原的文明史这一观点,引导学生树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事实上,该节课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湄公河地区稻作文化深厚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寻求多元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当然也可以实现知识迁移,联系学生生活环境,比较与湄公河地区的异同。可以看出综合社会科课程综合性明显。
  二、课程的跨学科性:体现学科的交融关系
  从课程设计上来看,综合社会科课程在知识呈现上存在零散和不完整性,似乎在很多方面有待继续完善。但通过研究其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以及高中阶段综合文科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解开迷惑。用其课程标准视角来审视综合社会学科教材就会发现,教材在编写上逻辑性、综合性和素养化的特征非常的明显。例如八年级的教材力求做到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综合探究的能力,综合性特征非常的明显。例如大河文明中古埃及这一课,首先介绍了古埃及历史遗迹,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尼罗河对其的影响,又体现出地理的空间感,可以说跨学科印迹明显。事实上,古代埃及这一课,也体现了初高中课程的贯通性,初中学习的知识为高中的学习奠基。仔细研究高中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新课标后不难发现,三科的学科素养中有许多内容与综合社会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是一致的。这足以说明,综合社会科课程力求与高中综合文科课程相互衔接。
  例如综合社会科课程的历史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它是指在观察认识现实社会现象时,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自觉的反映,包括历史理解和历史评判。高中阶段所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可以说初高中核心素养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例如在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这一节课中,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但在高中阶段,对辛亥革命的掌握要求进一步深化,甚至要求学生对孙中山的相关活动进行了专门的评说。从这一点上来看,初高中综合文科课程实现了较好的融通。
  三、课程的情境化:体现学科的实践性取向
  综合社会课程的实践性取向是非常明显的,例如九年级下册直面当下世界与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设置了相关探究题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PRED问题,实践性明显。综合社会科课程的教材不断的改版,是适应社会发展新情境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要变革适应。综合社会课程对相关知识点的介绍比较简略,注重相关原理、公式与方法的传授,体现了学科的综合化,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实践与探究。当然学生与情境存在个体差异,探究与实践的结果也会是多元化的。
  以九年级上册的抗日战争这一课为例,长期以来8年抗战是历史的定论,当下又改为14年抗战之说。面对这样的变化,很多学生心存疑惑,因为学生面对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情境。如果在授课中教师不科学的解释会加深学生的疑惑。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史料,去实践、去调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得到科学的答案。只有这样,学生面对较为复杂的情境时,通过实践和探究,才能获得相关的答案。
  四、课程的经验化:体现学科的探究性
  对综合社会科课程的评价也要强调综合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似乎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不健全的,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社会课程在学科素养的背景下,应该打破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发展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探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问题等。
  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我的家在哪里》这一课,很多老师都认为初一新生刚接触到这门新课程,第一课文字量少,相关地图又很多,学生很难掌握。其实该课的设计主要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去了解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虽然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有限,但开展探究要求并不高,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接触到过相关知识。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画出家乡或者学校的平面图,这是实践探究的必然。
  基于学科素养的背景下,综合社会课程的整合性、跨学科化、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可见综合社会课程在不断的走上成熟。
  [参考文献]
  [1]牛学文.从学科核心素养到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04).
  [2]林炳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