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科学社团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能力将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特别关注小学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全国范围来看,科学课现在是小学中特有的一个学科,本门课程中“动手做”的部分是学生亲近科学、了解生活的重要途径。因而有必要针对科学社团开展现状,尤其是农村小学科学社团开展现状及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农村小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41-01
一、科学社团活动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的定位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根据这一定位以及科学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见识相对“短缺”这些不可改变的实际情况。在社团活动开始之后我们遇到主要问题有:(一)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大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内他们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有些学生碍于自尊心甚至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的困难(二)看似有趣的小制作不符合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水平,导致了学生制作兴趣不高,甚至根本没有进一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的精力。
在经历了一个学期比较失败的社团教学之后,我也在不断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既能跟得上又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呢?《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二、科学社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对策
1.社团活动的选择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多部著作中阐述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他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并且要让学生适应变化。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归纳,学生在正确了解了学习的真正用处之后,学习才能成为最好的学习;大量的学习都将是通过做中学的形式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以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的定位,设计和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动手体验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决定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还强调,生活与教育相伴而生,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且教育具有终身性。这说明,在人的生活中,我们都在接受教育,实际生活中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这也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为践行“生活即教育”思想,在社团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生活实际。
2.发挥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该理论提出了“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的学习观,“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的学生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基于这一理论,科学做社团活动的设计原则就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树叶变黄了》这一课,教学参考给的教学目标的建议是“让学生知道树叶变黄的规律是从远离叶柄的位置开始的”,也就是教学生从营养学角度分析树叶从哪里开始变黄。课后,很多同学带来了自己找到的树叶,这其中有“从左到右变黄的”、“从右到左变黄的”、“从中间往两边变黄的”等等。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社团活动,带领学生去校园里调查树叶变黄的方式有哪些,进而分析原因,在学生的紫狐探究中了解到影响树叶变黄的因素可能还有很多。
3.备活动,更要备学生。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从社团活动的开展中我发现,必须备好学生才能备好一节课。例如,第一学期的小制作社团活动开展得较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一味备了活动,而没有备好学生,没有正确评估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导致教学活动设置的起点过高,学生“跳一跳依然摘不到果实”。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一教学原念。因此,教师在备課时,应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和谐过程。例如,针对我校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情况,“动手做”的活动可以从学会使用一般工具切入,在社团课上,先教会学生使用诸如手摇钻、热熔胶枪、钢丝钳等经常要用的工具。
三、分层教学,激励全体学生奋发向上
分层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发展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获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普遍提高。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自古就有,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进步速度是不同步的,因而当小制作社团开展一段时间后就明显发现有些同学的能力有了很大幅度提升,而有的同学进展比较缓慢。这时,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避免在活动中出现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同时又要让进度比较慢的学生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自信心,设置不同难度的制作活动就非常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曹玉莲(1991.8-),女,安徽马鞍山,南京市栖霞区靖安小学,初级职称,科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