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桑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桑葚营养价值高、保健效果明显,栽植果桑的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其生产中常发的菌核病不利于果桑的优质高产。该文结合太和县果桑栽植的实践,对果桑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2个方面提出了其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果桑菌核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0-0072-02
桑葚口感佳,营养价值高,富含苹果酸、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补血、降血压和血脂、清理肠道等作用,被誉为“天然富硒水果皇后”[1],不仅可以直接用于鲜食(果肉汁多、口感酸甜),也可以进行深加工(用于制作桑葚酒、桑葚汁、桑葚罐头、桑葚果酱等)。桑葚的上市季节为4—5月,此时为水果淡季,市场价格高。此外,桑叶可以用于养蚕。因此,果桑种植的经济效益较为可观。近些年来,果桑种植在太和县逐渐兴盛起来,栽植面积逐年增加,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受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果桑菌核病的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果桑的产量及品质。本文结合太和果桑生产实践,介绍了果桑菌核病的发生症状、发生规律等,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
1 发病症状
果桑菌核病又称白果病,属于真菌病病害,主要对桑葚造成危害,发病后果实原有的红紫色消失,表面失去光泽度,个体变大或者变小。果桑菌核病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分别为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2],其中危害最大的为肥大性菌核病。
1.1 肥大性菌核病 桑葚染病后果实个体肿大,内部空虚,发病后期果实的外部颜色转为白色,大部分脱落,无法食用;发病重的情况下,整株树上的桑葚全部发病,导致桑果绝产。
1.2 缩小性菌核病 桑葚感染上此类病原菌后,果实个体缩小,质地较硬,表面产生很多病斑(灰褐色),颜色由红紫转为灰白,打开发病桑果内部可看到较硬的黑色菌核。
1.3 小粒性菌核病 桑树上的小果容易受到此种病的侵染,发病小果个体明显膨大,表现出子房肥大,果实表面颜色全部转为灰褐色,果实内部子房内有小型的菌核,果实发病后很容易脱落[3]。
2 发病原因
2.1 果桑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性 不同的果桑品种对菌核病等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不同,侵染发生的程度也有所差异。一般熟期较早的果桑品种容易受到侵染发病,熟期偏中或者晚的品种发病几率有所降低。
2.2 高温多雨 果桑开花时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菌核病的发生情况。如遇持续降雨天气、土壤湿度过大,温度较高,则土壤中的病原菌很快萌发,抽生出子囊盘,导致果桑发生菌核病。
2.3 栽培管理粗放 果桑林间若管理不当,林间密度过大,或者枝条长势过旺,均可导致林间透风性不好,光照条件差,容易发生菌核病。一般上一年菌核病发病程度重的果桑园内发病严重。如果栽植地的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从而诱发菌核病的发生。
2.4 栽培年限过久 果桑的栽培年限与菌核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栽培年限越久,菌核病的发生程度越重。对于新建的果桑园,当年一般不会发生菌核病,栽植的第2年菌核病有轻度发生,之后若不及时进行防治,发病程度逐年加重。
2.5 田间病原菌积累过多 田间积累的病原菌数量是导致菌核病发病的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果桑栽植1~2年时会有菌核病轻度发生,若不能及时做好清园及防治工作,则菌核病的发病程度会逐年增加。
3 发病规律
菌核病的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的真菌,越冬的场所在土壤中。第2年春季温度、湿度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开始萌发,抽生子囊盘,产生子囊孢子,在大气等的作用下扩散到果桑上,产生初次侵染。菌丝先侵染到果桑雌花的子房内,最后形成的菌核随着桑果而脱落到土壤中越冬,来年继续对果桑产生侵染,由于果桑开花的时间较短,因而当年发生再次侵染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果桑的花或者果实染病后,通过接触可导致未发病的花果侵染发病[4]。
4 综合防治技术
果桑菌核病的防治要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综合防治,在确保果桑生产的安全、经济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4.1 农业防治
4.1.1 选用良种 选择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适合在当地栽植的性状优良的果桑品种,要求花期与菌核萌发的时间错开,避开其高峰感染的时间。
4.1.2 合理建园 果桑的栽植地要求透风良好,避免低洼的地块,适当降低建园的密度,以控制在4500株/hm2左右为宜。建园时果桑栽植宜南北方向,以培养出较高的树形,提高果桑林间的透风透光性。果桑园内不可与草莓、油菜等进行套种,避免互相交叉感染。果桑忌涝,因而要配套完善的沟渠,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土壤湿度,达到雨停田干的效果。
4.1.3 加强林间管理 冬季适当修剪枝梢,并将长势不佳、下垂、发生病虫害、衰老枯萎的枝条剪掉,清理出去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冬季对果桑园进行土壤深翻,将菌核病的一些菌核埋到土壤的深处,创造不利于其萌发的条件。如果冬季未进行深耕,則需要在2月底至3月初实施深耕1次,深度超过10㎝。桑葚采摘后及时施肥,然后深翻土壤,将菌核埋入到土壤深处;也可以在桑树萌芽之前在园内地面上覆盖1层土,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出土的条件。
4.1.4 清除林间发病的桑果 果桑林间菌核病的病原菌不断积累,导致病害发生程度加重。因此,需要在林间多检查,对早期发病的果实、枝条等进行及时的清理,以降低来年田间病原菌的基数,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程度。
4.2 化学防治
4.2.1 土壤消毒 果桑菌核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主要在土壤中,如果菌核病的发生程度较重,则表明土壤中的病原菌基数较高,因此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冬季对果桑园进行清理,将发病的枝条、枯枝落叶等全部清理干净,并对准地面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波尔多液等。当温度达15℃左右时,菌核病病原菌的子囊盘开始出土侵染,此时防治的效果最佳。可在果桑园内土壤上喷洒药剂与土壤的混合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kg/hm2与过筛的湿润细土225kg/hm2混合),对菌核的萌发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可以有效防控菌核病的发生。
4.2.2 桑树消毒 在桑树萌芽前对准树体喷施高锰酸钾2000倍液等进行消毒。
4.2.3 药剂防治 选择效果好、毒性低、可以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药剂,如腐霉利、菌核净、多菌灵等,药剂的浓度按照说明书要求,不宜随意提高浓度,以免降低药效或者提高病原菌的抗药性。具体的浓度应结合菌核病发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把控好防治的时间,在关键的时间用药,以提高防控的效果。在果桑开花时,对准枝条、叶片、花序等喷施药剂,分别在刚开花、大量开花、花开末期时各喷施1次。喷药过程中确保喷施均匀、不漏喷、不重喷。为了确保果桑的食用安全性,在采收前的14~21d不能喷施农药。
参考文献
[1]郭琼辉,田时铭.果桑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探讨[J].蚕学通讯,2013(4):42-44.
[2]刘选银,刘奎.关于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控措施探讨[J].蚕学通讯,2015(4):14-16.
[3]卓秋虹,黄小丹,许胜,等.广西桑椹菌核病发生为害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J].广西蚕业,2015,52(4):40-44.
[4]蒯元璋,吴福安.桑椹菌核病病原及病害防治技术综述[J].蚕业科学,2012,38(6):1099-1104.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