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说说这个“我喜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喜欢坐得好的小朋友。”“我喜欢举手发言的小朋友。”“我喜欢和我一样动作轻的小朋友。”“我喜欢……”
  忽然间发现,“我喜欢……”成了我们幼儿园教师高频出现的口头禅。一节集体活动下来,老师的这句话成了不说不快的提示语,成了活动环节间的串接词,成了整理课堂秩序的“惯用招数”。
  “我喜欢……”脱口而出说出这句的时候,老师们的体态、眼神、表情里都有了暗示,声音里有了顿音、加重音,延长音,言下之意、言外之意,一切都表露无遗。孩子很听话的,你喜欢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会很快配合,当老师“我喜欢……”的言下之意还没有说完整,他们已经立即意会老师的暗示,向着“老师说的规范”做好,并且竭力在这“规范”中表现突出,因为“老师喜欢”。
  针对此话题展开讨论时,老师们有感悟,“把这些口头禅集中拎出来顿时觉得实际使然,大家在实践中还真有这情况。”可是老师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不是说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吗”,“有些常规要求是需要用一种方式常常提醒的啊”,“我以为用这种方式说出来就显得不那么生硬了”。
  经过话题讨论,我们也发现到这种口头禅背后隐藏的“教育观”。
  “我喜欢”就是“我认为”,“你应做到”,这就代表了教师的要求、方向,把“我喜欢”挂在嘴边,无论以怎样“伪善”的包装,都是代表了倡导教师直接主导的教育观。
  首先,我们的“主观喜欢”会沦为一言堂。
  “我喜欢坐得好的孩子”,“某某画画用的色彩真漂亮,我喜欢”,这种暗示性引领其实就在主导孩子行为的方向。孩子们很在意老师的“喜欢”,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期待成为老师的“喜欢”,原本能有更个性发展的孩子会为了“老师的喜欢”而藏住棱角,达不到老师喜欢程度的孩子会沮丧,丧失动力。
  其次,我们的“主观喜欢”容易朝令夕改。
  老师随口而出的喜欢往往容易改变,因为老师的提示语是有语境的,带有主观性。但是孩子是以老师的话为“圣旨”的,老师随口而出的“我喜欢”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规范”。老师的“我喜欢”太多,随意变线,孩子会感觉跟不上老师的脚步。久而久之,当老师过多亮出自己所谓的标准,过多标明所谓的规范,孩子很容易找不着北,或者开始小心翼翼,或者在约束中失却童真,他们会顺应这些“多变的约定”,因为老师“喜欢”。
  再有,我们的“主观喜欢”难免有失偏颇。
  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的常规应是在幼儿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制定规则,如有需要调整,也是在孩子充分活动后,感觉到规则有不利于活动进行的部分,进而商讨修改。当老师一味地用“我喜欢”来无形有形约束规则,这种主观约定不是从孩子中来的,而且老师以自己的感知觉来呈现规则,会有很大的主观性。难免会有以个别、小部分孩子的行为为约束标准,让其他孩子向他们靠齐的成分,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
  “我喜欢”是老师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明确地表达了一种要求,一种鼓励。对于幼儿来说,我们的鼓励要求应客观具体,注重縱深,带有温度,这样才科学而有效。
  作为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应是“正面引导”为主。而且,常规要求应以“榜样示范”方式提出。另外,评价方式应当体现“具体纵深感”。少说“我喜欢”,多说“某某怎么样,很能干”等,具体陈述,正面引导。对于孩子的评价应多元、尺度把握灵活、有温度。比如,一位孩子经常性的陋习发生了改变,这时候,老师就要及时表达出“对孩子努力的喜欢”,鼓励评价应有纵深感。我们可以让孩子行动在前,表露老师的“喜欢”在后。“你这样有想法,我好喜欢。”“你勇敢地试过了,我真开心。”“你愿意帮助别人,我为你点赞。”让孩子走在前面,老师用关注和肯定跟随在后面,也许孩子更能展露天性,更能无所顾忌表达自我,更有机会释放自己。
  我们老师需要经常停下来反问自己,我们的口头禅里还有哪些类似于“我喜欢”这样的高频词,这些“只缘身在云雾中”的混沌要赶快做个自我调整,很多习惯性的东西不是习惯了就是对的。当然,及时走出来,那确定就是对的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27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