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控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连年秸秆还田、作物品种更换、用药混乱、耕作制度的改变等,引起小麦病害发生呈加重趋势。根据调查,长葛市小麦病害有20多种,为害较重的有纹枯病、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白粉病、赤霉病等,病害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着小麦的增产与增效。
一、小麦纹枯病
(一)发病条件
纹枯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由于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小麦出苗后就能侵染,返青期进入侵染高峰期,已成为长葛市小麦生产常发的第一大病害。种植感病品种、播种早,密度大、湿度大、冬前麦苗过旺或氮肥过多、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是纹枯病高发田。
(二)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是半知菌的禾谷丝核菌、少量为立枯丝核菌。病菌生长温度5~35 ℃,最适温度20~25 ℃。发生初期侵染下部叶鞘,形成边缘浅褐色、中央灰白色的水渍状椭圆形病斑,发病后期多个病班相连可形成云纹状花秆症状,发病株下部叶片发黄,影响光合作用。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严重度增长期(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及枯白穗发生期,可导致小麦生长后期倒伏、死株和枯白穗。 一般地块小麦减产10%,严重地块可减产30%以上。
(三)防控措施
采取健身控病为基础,早春及拔节期纵向侵染时防治为重点。
1.物理防治。推广抗(耐)病品种,适期适量播种,控制基本苗数;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和农家肥,改善麦田生态环境;合理浇水,防止旺长,控制田间群体密度。
2.化学防治。种子处理,选用2.5%适乐时20 mL、苯醚甲环唑(3%敌委丹)20 mL、戊唑醇(6%立克秀)5~7 g等拌种10 kg。小麦返青后每667 m2用30%爱苗(苯醚甲环唑+丙环唑)20~30 mL、12.5%烯唑醇和25%戊唑醇30~60 mL、5%井冈霉素100~150 mL等对水30 kg喷施,药液尽量喷到麦株茎基部。发病较重的田块应连防2次。
二、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秆锈)
(一)发病条件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條锈病流行。
(二)发病特点
条锈病的始发期一般在4月。4月降雨多,湿度大,有外来菌源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流行。叶锈一般发生在5月,病害发生后蒸腾作用增加,使植株丧失大量水分,减少光合作用面积,影响小麦发育和灌浆,降低产量与品质。其中,条锈病为害最大,减产幅度一般为30% ,最高70%~80%。
(三)防控措施
防治策略“秋播预防,春季监测,控点保面,适时普治”。
1.物理防治。春季做好全面大田普查和孢子捕捉,坚持“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早期防控策略,严防病点向外扩散。
2.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和菌源监测动态,对可能重发区每667 m2用20%粉锈宁乳油40 mL,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 g,对水 50 kg喷雾。 在病害流行年份,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适时普遍喷药,预防大面积流行,和防治虫害药剂混合喷洒,达到一喷多效。
三、小麦白粉病
(一)发病条件
病原子囊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植物上生存。早春气温回升,病菌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当温度为15~20 ℃,相对湿度大于70%时,可引起病害流行。
(二)发病特点
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分生孢子借助气流远距离传播、蔓延并进行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春季发展的过程分始发期、普发期、盛发期和终止期共4个阶段;始发期3月21日到4月5日,普发期从始发期到4月25日前后,盛发期从4月25日前后到5月15日前后,终止期一般在5月中旬以后。
(三)防控措施
1.物理防治。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减少自生麦苗,降低白粉病菌的越夏基数。
2.药剂防治。药剂拌种,防止秋苗发病,15%烯唑醇或15%戊唑醇15 g拌种10 kg。小麦拔节期是白粉病药剂防治关键时期,每667 m2用12.5%烯唑醇50 g、12.5%腈菌唑30 g、25%三唑酮30 g对水50 kg均匀喷施。
四、小麦赤霉病
(一)发病条件
赤霉病为气候型病害,高温高湿有利病原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 ℃。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则发病重,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黏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蔽发病重;抽穗扬花期3天连阴雨,降雨量超过50 mm有可能暴发流行。
(二)发病特点
症状俗称“烂麦穗头”,病菌以菌丝体在小麦或玉米穗轴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并放射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成熟的子囊孢子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
(三)防控措施
预防为主,重视抢晴施药,进行保护,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超前性。
1.物理防治。筛选和推广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品种种植;加强农业栽培管理,深耕灭茬,合理排灌,减少渍涝害。
2.化学防治。小麦始花期(麦穗开花达10%~15%),如遇连续3 d降雨或大雾,即应普遍施药;对严重感病品种,要施药2次以上。选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戊唑·咪鲜胺等复配制剂交替使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