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对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众所周知,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们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中国社会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与德育功能,通过家风与家规立德树人,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所以,家训家风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个人的家训家风,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事、个人修养以及认知、性格、行为方面,然而也因为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教育差异,也会导致孩子家训家风的区别。本文从家训家风对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这个问题出发,浅谈了家训家风的现状和对策,以便于孩子能在良好的家训家风中更加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立德树人;家训家风;现状与对策
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关于“让民众谈家风”的采访节目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而且他们与《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家风家教大家谈”的征文活动也受到大家热烈的反响。这给当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学校和家庭开始反思家风家训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家风家训在孩子人生当中体现的德育功能,这不仅能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也为孩子家庭教育带来了变革,而如何通过家风家训推动学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这是本文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一、家训家风的现状
一方面,家庭价值取向有偏差。不同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不同,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幸福,也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自己孩子的“知识任务”要求非常高,觉得学习和分数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前途,不能马虎对待,过分强调“学有所成”,大多时候在告诫孩子怎样学习的方法鄂,而不是如何做人的教导,所以在很多时候会忽视自己孩子的德育培养,所以,家风家训的建设效果由于家庭價值取向的偏差不太客观。
另一方面,一些家庭依旧存在负面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但是现在的一些家庭依旧会存在一些家长因为不满意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或者对社会状态和人际关系,出现一些抱怨或者不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经意间让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和行为意识渗透到孩子的世界里,让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记忆,在孩子的思想上有了烙印。
二、通过家训家风立德树人的策略
1、从小入手,打好基础。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所受的教育充当着“先入为主”的重要作用,所以,让孩子从小知道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通过赞许和谴责去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可以让他深深的记住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优良品质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性格特征、一言一行中,到青年之后,这样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发挥极好的作用,减少许多问题。
2、反复实践,持之以恒。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育,但这不是“讲道理”,也不是“限制”,更不是“你必须听我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体现在孩子行为习惯上,孩子主动的去接受并践行的一种良好品质。这种习惯只有让孩子反复实践,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体现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进而成为一种自动化了的、相对稳定的行为。
3、讲求科学,方法适当。
立德树人不是传授课本知识,不能要求孩子死记硬背,所以立德树人,要求家长要把握孩子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规律,用科学、适当的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诚心也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引导人,必须尽到自己的义务。
4、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教育方式,虽然言传很重要,但是身教胜于言传。在家庭教育中,只有家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教导孩子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最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无痕的,是潜移默化的。
5、建设家风,影响孩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便是通过家风家训家规来体现并加以实现的,所以,建设家风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是行之有效的,历史上许多的优秀人物也可以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家风家训家规的有效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家庭文化传递的一个方式,无痕却永恒。
结束语:
近几年,已经有不少的教育专家对于家风家训和立德树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也肯定了家庭的立德树人功能,表明一个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主要是通过家风家训得以培养和得以实现。作为孩子家长和学校的教师,肩负着教育树人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家风有形,重在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让他们以更好地姿态去拥抱这个世界,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傅国亮,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A],“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课题培训资料汇编,2014,11,5。
[2]郄素英,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J],上海教育,2013,(10A)。
[3]霍同彬,立德树人乃教育的根本任务[J],教育科学研究,2013,(7)
[4]关颖,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J],中华家教,201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