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感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多感官教学法,针对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出现的单一的感官教学问题,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综合感官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视觉记忆,促进学生直观学习;充分利用听觉特点,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充分利用触觉功能,促进学生体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积极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才是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感官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1-0164-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多感官教学法”就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最好方式之一。英国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的著名的“多感官教学法”就是充分的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课堂上都活跃起来,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多感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戈登·德莱顿在《光明的未来》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学习是通过我们所看,所听,所学,所嗅,所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是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或者图画等形象的事物;有些学生是听觉学习者,喜欢通过听的方式学习;有些学生是触觉学习者,通过接触所学事物会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正如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中所说,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做到真正的因“才”施教,就必须采用多感官教学法。
  1.充分利用视觉记忆,促进学生直观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由于小学生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比较少,所以对抽象的课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科学合理的穿插到教学中,增加视觉教学的比例,从而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直观形象,生动鲜明。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鲸》这篇课文时,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鲸在蓝色的辽阔的的海洋中欢跃的游泳的视频片段,使学生对鲸这种动物有了深刻的视觉印象,为第一自然段学习鲸的外形做了良好的铺垫,可以说,达到了“課未使,兴已浓”的效果。在本节课的知识拓展环节,我在科普地球之最——蓝鲸,“口技专家”——白鲸,海中霸王——虎鲸的知识时,都配上了相应的鲜明的图片,学生对这三种鲸的外形特点一目了然。下课之后,学生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哪种鲸颜色浅,哪种鲸的牙齿最大最锋利。
  2.充分利用听觉特点,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用耳朵听,是学生进行知识输入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听觉学习者,通过音乐、语言等声音来学习,会取得最好的效果。林思·奥帕来思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运动时学得最好,而大多数成年人则有视觉偏爱。当我们把大脑的许多能力连接起来时,就能学得更好、更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独具匠心的设计一些听,并在听之前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把握武松这个文学史上著名的英武人物形象,我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听评书大师单田芳的武松打虎的片段,并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武松和评书中的武松有哪些异同点?这样的设计,积极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感官,老师无需多言,武松的人物形象,已经牢牢的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3.充分利用触觉功能,促进学生体验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触觉记忆往往被我们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忽略了,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悲哀。我们人类从刚出生开始,就用舌头来认识世界,用舌头来记忆周围的世界,直到死亡的那一刻,可见触觉记忆有多么的重要。例如,我在教学作文“冰糖葫芦”的时候,为了能让孩子们写出独特的味觉感受,我在课前专门买了一些冰糖葫芦,上课开始每位学生分一颗,吃完之后再写作文。当我看到学生们吃冰糖葫芦时所露出的那些陶醉表情,我就知道孩子们将会写出体验以前从未有过的文字和独特的味道。由此可见,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是任何其它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
  综上所述,学生确实是学习的主体,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也必须是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的过程。所以,我们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多感官教学法的应用,使老师教的有趣,使学生学的轻松。
  参考文献
  [1]王春英.多感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4)
  [2]王坚毅.多感官参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4(05):38-39
  [3]毛媚华.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新理念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4(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1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