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功利主义侵蚀教育生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针对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前不久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此类伪国学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实质上不过是在利益驱动下,一门只为赚取家长手中的真金白银的生意。
揆诸当下,教育事业中的功利现象并不罕见。功利因子首先来自外部,其突出表现,便是各类商业行为对教育事业的侵蚀。在无数商家眼中,学校有着数量可观的潜在消费者,商机多多,令其垂涎。然而,教育是旨在育人的公益事业,而商业是意在谋利的功利活动,二者实属殊途。
教育事业的发展固然需要大量金钱作为物质支撑,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放任商业活动侵蚀各类教育活动。在教育事业和商业活动之间有必要构建一道防火墙;否则,任由二者纠缠,不仅容易把教育事业搞得乌烟瘴气,也会让商业行为显得吃相难看,乃至走向违法违规的边缘。
“作家进校园卖书”最近引发文化界和教育界热议,即是典型事例。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一些作家、图书公司屡屡把进校园卖书当生意经,有的学校或教师甚至会在利益驱动下,想方设法让学生买书。不少人乍看之下或许不觉得作家进校园卖书有何不妥,但这类行为确实涉嫌违法违规。去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紧急通知》。《义务教育法》第25条更是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从国家法律到教育主管部门的禁令明确禁止在校园推销任何商品,正是为了避免校园环境被商业污染。
教育中的功利主义也可能来自内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浮现的功利主义问题可谓不在少数。教育管理者要及时发现个中苗头,避免功利主义侵蚀教育教学。
为何说教育事业必须远离功利主义?教育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之一,任何功利主义行为不同程度上天然与之相斥。但是,当下某些人为因素的干扰,正在试图让原本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流混为一谈,这是值得警惕的危险倾向。倘若教育教学活动沾染了过多的功利主义色彩,它培养出来的人也难免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这并非危言耸听。
据媒体报道,在大连某些学校的小学生中间也有了“代购”这一“行当”,代购目标通常是家长不允许吃的零食。小学生代购者接受同学“下单”,先收钱后“发货”,去小卖店买回来的商品会加几角钱或者几元钱,还实行积分制,并设置普通会员和特别会员,甚至接受同学入股。在诸多教育热点新闻中,这似乎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舆论热议。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公众哪怕只是基于一种朴素的价值观也可以认识到,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而言,过早被商业思维浸染,过度享受赚取金钱带来的乐趣,会腐蚀孩子原本健康纯净的心灵。不仅如此,把单纯的同学关系变成了“顾客”与“主顾”关系,小小年纪就陷入互相利用的功利主义窠臼,这显然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追求背道而驰。
有人或许会说功利是人类的本性,但教育事业的育人目标,显然并非助长或放任这种本性,而是让受教育者稀释本性中过多的野蛮、原始的成分,拥有更大的格局和人生境界。唯其如此,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个人幸福,并为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贡献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2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