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活用教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材可以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提示联系”的过程,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适时呈现,能够转移教学的立足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材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09-01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材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学生,教材中的很多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些陌生,造成教材与学生差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优化教材。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能够科学理性的利用教材,通过观看各位老师的授课,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满足学生的需求,重组教材情境。
情境化教学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教学情境能够营造良好的探索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有的信息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不感兴趣的或者是学生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遇到这样的信息窗,教材自带的情境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这一教学内容中,课本提供的情境素材是“滨海市和临江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统计表”,学生对于滨海市和临江市很陌生,尤其是对于公共绿地的兴趣不大,这个情境素材虽然是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并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这一问题情境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挑战性。
而王腾云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学校里举行一分钟投篮比赛,老师想从两位队员中挑选一位上场,该如何选人?(一周练习情况统计如右图)
投篮比赛的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经常打篮球,投篮玩),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是学生心目中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因为它赋予了学生统计分析的现实意义,让学生选择更优秀的学生上场又要求学生既要明白如何选,还需要让学生介绍选择的理由,更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一活动,迎合了学生“好奇、新颖、探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需求,同学们全心投入,相较于原来绿地问题的情境,仅仅是学生机械的学习,学习动力来源于老师,可谓是有天壤之别。
二、关注课堂生成,打破教材布局。
当下的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与拓展”,这在教材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经验与学情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经常会有不少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追求这一过程的完美而使一节课变得更加忙乱,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犹如“蜻蜓点水”一般一掠而过,学生未能得到发展。
教材中并没有规定各个教学内容几课时,也没有规定必须在多少学时内完成教学,所以教师完全有权决定哪些内容用时多一些,哪些内容用时少一些,如果某一节课情境是学生特别熟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需要复杂的探究过程,知识技能的掌握比较容易,这就可以对教材做组合或增加教学时间的综合运用。
例如《時、分的认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王小君老师在设计课堂时就对时和分在钟表上的表示方法简单的一掠而过,把重心放在了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刻的认读,教师充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思,在练习中悟。交流时,教师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交流,最终内化时刻的认读方法。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钟面的认识、时与分的关系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学习,对于时刻的认识还是有部分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来完成。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学情,正确到位的理解解读教材,灵活多变的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用教材”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精彩纷呈。身为一线教师,我们在备课时有时会有“灵光一闪”,有时也会有一时冲动,可是往往一节课下来或回头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所以如何合理的运用教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高效,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