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融错”“助困”,让教成为更好的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为例,说明:当课堂形势“一片大好”时,教师不妨停下来等一等,听一听“学困生”是怎么想的,暴露出他们被掩盖的错误,从而“对症下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让“学优生”教“学困生”,从而实现认知边界的融合,教与学的融合。
  关键词:学习错误“学困生”教学融合小数点位置
  教学要“顺木之天,以至其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课堂的生成,以学定教。恩格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教师尤其应善于对待学生的差错,让学生的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考、交流、纠正、提升。有些课堂,表面上看很顺畅、没问题,那是因为“优等生”抢占了话语权,“学困生”被边缘化。當课堂形势“一片大好”时,教师不妨停下来等一等,听一听“学困生”是怎么想的,暴露出他们被掩盖错误,从而“对症下药”。
  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发现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形象地展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平均学习保持率)。在“塔尖”位置的学习方式是“听讲”,只能记住5%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听老师讲”这种最熟悉、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在“塔底”位置的学习方式是“马上应用”或“教别人”,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教才是更好的学。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让“学优生”教“学困生”,从而实现认知边界的融合,教与学的融合。
  最近,笔者执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对这些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结合课堂教学片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片段1】
  (教师引导学生在竖式计算5.04×10、5.04×100、5.04×1000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积与被乘数比有什么变化。学生热烈讨论,猜想验证,得到结论:一个小数乘10、100、1000……时,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然后,教师出示巩固练习:1.2×100,3.06×10,4.85×1000。一些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1.2×100=1.200,3.06×10=3.060,4.85×1000=4.85000。于是,教师投影呈现一位学生的错误结果。)
  生(一些学生插嘴)错了!错了!在小数的末尾添再多的0也没用!
  生(这位出错的学生脸涨得通红)错在哪儿啊?
  师(朝着这位出错的学生)不急,不急,慢慢来。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该生欲言又止。)
  师(抚摸这位出错学生的头,微笑)没事,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生(鼓起勇气)一个小数乘10、100、1000时,就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
  师(转问其他几位出错的学生)你们呢?是怎么想的?
  生(其他几位出错的学生)我们也是这么想的。
  学生的前概念和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源于两点:一是知识的负迁移。过去学习一个整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就是在这个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两个、三个0,因此,这里学生对知识做了负迁移。二是“强刺激”的干扰。当小数点遇上数字时,数字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更强烈;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形”,即新数的位数有没有变化,而容易忽视“质”,即新数的小数点有没有“搬家”。面对新知,“学困生”需要破除原有的认知边界。
  【片段2】
  师(转问其他学生)同学们,你们有不同想法吗?
  生他们没有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没有将数扩大。
  生小数点的位置没有移动,在小数的末尾添再多的0也没有用。
  生小数点的位置应向右移动,只有在位数不够时才用0补足。
  生(那位出错的学生)我不是也添了0吗?
  生我们不能只顾在末尾添0而不移动小数点。
  生根据乘数的大小确定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是第一位的,是关键;只有位数不够时才用0补足;还要记得去掉原来的小数点。
  生(那位出错的学生)哦,我懂了!只有移动小数点,才会改变这个数的大小。
  这里,一个个“小老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讲得头头是道。这种“原生态”的表述,学生最容易接受。“学困生”的想法真实、朴素,也有一定的“道理”;面对他们的“道理”,“优等生”思考的是如何“破解”。对话的双方都在思考,都在想方设法找“突破点”,进而实现认知边界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包静娟.用本原性问题驱动数学理解[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8(10).
  [2] 贲友林.谁教?谁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