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突发事件分类与特点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如何正确地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加强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合理处置此类事件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高校突发事件概念、分类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对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突发事件;分类;特点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284-02
   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改革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但是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矛盾在所难免,所以社会组织中突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而高校作为特殊的教育社会组织,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更容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近年来由于手机和电脑等网络工具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日益复杂和多元化,而大学生年纪尚轻,经验不足,对这些海量的信息缺乏分析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影响身心健康。并且当代大学生兄弟姐妹较少,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可能被长辈溺爱,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所以有些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相对较低,遇事容易冲动。同时,由于大学生集体住宿,人群密集,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同学煽动,产生摩擦。种种原因导致这些年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可见。例如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杀人事件,南京航空大学斗殴致死事件等。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而我国已有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念
   本文将高校突发事件界定为:由于自然灾难、人为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骤然发生,以高校学生为主导作用的,难以预料的,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及高校内学生的心理和谐,如果不及时处理或管理不当可能会使高校陷入舆论的漩涡中,造成更大程度,更深程度的社会危害,甚至波及高校及社会的和諧稳定。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种类繁多的高校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事件按照不同的属性也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按照突发事件产生的诱因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因素类、重大事件因素类、管理因素类、意外事件因素类、人际关系因素类和环境压力类;按照师生行为的表现类型可以分为:情绪宣泄型、违反校规型、违法犯罪型;按照危害结果划分为人身及精神损害型、财产损害型、秩序损害型和综合损害型。由于高校突发事件是由各种性质不同的诱因导致的,所以本文采用高校突发事件性质类型,具体包括以下类型。
   (一)公共卫生类
   指校园发生的流行性传染病或由人为因素而引发的大面积空气、食物中毒等严重影响高校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这一类型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传播迅速、治疗难度较高突发性传染病引起的,例如2003年爆发的非典,近年来各种媒体屡见不鲜的禽流感、甲型流感,还有肝炎、肺结核、天花等。除了这些传染病引起的突发事件,高校食物中毒事件也属于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例如2003年4月西安科技大学167名学生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事件。这类事件对学生的生命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恐慌。
   (二)心理卫生类
   心理问题在人群中存在的一定的隐蔽性,高校中人口密集,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因为一些突发心理问题或一些长期未治愈的严重心理问题引发生命危险,按照我国各类心理疾病的概率学统计,高校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的学生。当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发作时,他们会失去理智,就可能做出一些伤人或自伤的极端行为,引起高校突发事件。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根据新闻报道,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死于各种心理问题,例如2001年3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学生赵某某因失恋跳楼身亡;2004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跳楼自杀;2005年5月,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跳楼身亡;2014年3月厦门南洋学院一名17岁患有抑郁症的女生从7层宿舍楼上坠亡等,这一系列突发事件的背后,都隐含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而突发事件也会影响周围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三)政治类事件
   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恐怖主义破坏、国内社会矛盾激化都可能导致高校政治类突发事件。高校大学生爱国爱民,他们勇于维护国家的主权,热爱民主,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但是他们也容易偏激,被不法分子、社会不良势力所利用,参加一些非法集会、非法游行等活动,对自身、高校和社会造成危害。例如2014年6月,哈尔滨某大学生被查出两年期间,共向境外透漏国家安全信息50多次,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隐患。而在1999年我国驻南大使馆被炸,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以及2009年圆明园兽首被拍卖等,都有高校的学生进行游行,一部分游行是我国有关部门批准的,而有的则是大学生自发的,甚至是被某些人利用的。现代大学生爱国意识易被激发,富有激情,然而相关法制观念淡薄,非常易冲动,很容易会使事件失控,对学生自身和国家安全带来不良影响。
   (四)校园安全类
   校园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是由高校内治安安全问题引起的。比如宿舍失窃、宿舍火灾、大学生被抢劫、被诱骗伤害等,这类事件影响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些事件的受害人一般都是高校学生,然而有些事件的凶手也是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高素质的大学生,却知法犯法,给社会、学校和教育制度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引发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五)自然灾害类
   由于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起的高校师生伤亡、停课等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例如2008年突发汶川地震,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都被永远埋在了废墟中,幸存下来的很多学生生理和心理上也遭受了很大的影响。
   (六)高校管理类
   高校管理制度如果过于严格,令学生产生严重不满,学生就可能会爆发出一系列抗议的过激行为,比如从宿舍窗户向楼下扔开水瓶、烧课本、高声喊叫等,由这些引起高校生活秩序混乱就属于高校管理类的突发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具备突发事件的一般特点:突发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危害性、扩散性等。同时高校突发事件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多元性、敏感性、主体活跃性等。
   (一)突发性和高度不确定性
   从已经发生的众多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原因引起的,偶然的原因是找不到规律的,所以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发生的形式和剧烈程度会怎样,即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怎样的应急管理才是正确有效的,上述问题高校管理者都无法预期。无法预期又突然发生,完全不给管理者反应的时间,所以应对管理就十分紧急。
   (二)危害性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已经发生的众多案例就可以看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突发事件,也不管它的发生地点和时间是怎样,共同的是他们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危害。都会或轻或重干扰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干扰高校师生正常的生活状态、给很多师生带来较大的心理波动,更严重者会使高校陷入舆论的漩涡,给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会造成社会各界人士人心惶惶。因为高校是重要的教育单位,所以社会各界对高校都投入了高度的关心与重视,正因为重视的程度高,一旦发生问题,受到的影响越大。
   (三)扩散性
   教育关乎祖國的未来,也是学生家长期望的寄托,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更是如此。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和学生家长时刻关注高校的各种信息,所以高校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大量消息会很快传播开来,媒体会争相报道,社会各界会广泛参与到舆论中。所以高校突发事件一经报道,会很快成为社会热点,给校方带来沉重的压力,甚至导致难以控制的局面,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安定。
   (四)多元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原因,可能是社会不良信息的原因,可能是学校管理不力的原因等。高校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意外伤亡、可能是违法犯罪、可能是传染性疾病等。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干扰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师生的心理健康,也会给社会各界带来广泛不良影响。所以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多元性,想要更有效地处理与应对,就要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
   (五)敏感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可以从两方面诠释。首先,高校突发事件主体大学生的敏感性。高校大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各种热点信息,对网络上和社会上流传的各种真假信息都十分敏感,并且他们中有很多人年轻气盛,挫折承受能力较低,对他人的言语和肢体冒犯比较敏感更容易冲动。其次,高校是各级政府和全体国民十分关注的高等教育部门,高校内发生的任何新闻他们都及时关注,跟踪了解,所以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还包含社会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
   (六)主体活跃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都是刚成年甚至未成年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年轻人的热情与冲动,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缺乏实际社会经验。他们对现代科技非常敏感,善于使用最新科技产品,很多大学生计算机运用技术娴熟,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对各种渠道的复杂信息筛选能力还不够好,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集体住宿,他们之间的信息流通非常迅速,而且他们善于鼓动身边的人,也易受到周围其他人,甚至网络上的信息、社会上的片面信息的鼓动。而且他们年纪较小,挫折承受能力及自控能力都相对较弱,容易因为一时冲动产生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另外,由于他们的热情和好奇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往往会迅速反应,积极参与,加速信息的流通,同时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可能会变质,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歪曲,甚至成为谣言,这些不实信息又会迅速通过各种渠道在社会上流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对美国、日本和中国预警机制现状的评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3).
   [2]安文娟.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25(4):65-67.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2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