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脱贫攻坚视野下的重庆市S镇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脱贫攻坚必须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视为关键一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辐射效应决定着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以脱贫攻坚为研究背景,选择重庆市深度贫困镇一S镇为研究区域,研究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脱贫攻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
  S镇作为深度贫困镇位于重庆市东北部,目前系统内建卡贫困户2359户7864人,其中未脱贫301户824人。目前该镇贫困户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居多,生产技术技能缺乏或者落后,仍然以传统田间小规模农业生产为生。因此提高该镇贫困群体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内生发展动力,使其掌握农业及其他产业的相关技能技术,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
  1脱贫攻坚视野下S镇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1.1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
  S镇位于万州区东南部,处于渝鄂两省市,三区县周边十二个镇乡的结合部。该镇处于318国道与万利高速的交汇处,素有万州“南大门”之称。目前,该镇16个村居以及5个社会的农村公路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各村居基本实现公路硬化目標。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会引进人才和技术奠定了基础。
  1.2幅员面积大,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
  全镇幅员面积247.9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35亩,林地面积138449亩。城镇内19931户51956人,常住人口25719人。大量的土地资源为规模、产业化经营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基础。
  1.3扶贫政策倾向,社会各界资源多元化注入
  S镇规划项目133个,规划投资14.669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2.653亿元(其中包括市级及以上资金投入,区级财政及区级国有企业投人)、社会资本投入2.017亿元。由此可见,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贫困乡镇建设的重视使该镇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脱贫攻坚视野下S镇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分析
  2.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根据实践调研,S镇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方面并不健全,表现在:一方面缺乏相应配套的体制机制,调动性不强、组织性不高。S镇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较少且质量不高,导致农民积极性不强;另一方面,S镇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缺少管理、组织和保障,难以得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有的效果。由于开发管理模式缺乏合理的组织规划性,各部门责任划分、落实不明确,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人才培训、引导就业等方面出现松散。
  2.2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缺乏
  由于在教育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城乡之间教育资源投入存在的明显的差异。根据s镇贫困户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未脱贫户都仅仅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仍然以传统手工为主,无法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近年S镇虽接受了大量来自国家和社会各界在教育资源、产业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援助,然该镇在教育、培训方面与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当前,S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靠农民工,但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往往更多倾向于留在城市发展。这样存在于农村的知识贫困恶性循环难以得到恶性扭转。因此,S镇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现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3农村专业化职业技术培训发展滞后
  职业技术培训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是直接明显的。近年来,当地政府更多的投人放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引进、经济产值增长等方面,对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缺少一定的关注度。虽然在扶贫办的策划和带动下也相继开展了一些相关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存在两个尚需解决的问题:第一,职业教育培训现多偏向于理论知识传授,实用性技术较少,农民难以从其中获得益处;其次,职业培训内容多与农民日常需求脱节,导致农民自主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自学意识。
  3脱贫攻坚视野下S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3.1健全S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镇应将本地实际情况与国家扶贫发展规划结合,掌握本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规律,完善适用于当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系统长效机制,明确专门管理机构责任。同时各部门保持好协作关系,在政策、资金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给予适当倾斜。
  3.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动贫困群体脱贫积极性
  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发展和培育懂技术、有干劲且能留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新主体,不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农企骨干转变,将会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带来新动力,在贫困群体中产生带动效应。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以一人带动十人、甚至百人。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下,将个体贫困户有限的生产能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规模化的合作经营进行融合,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3 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进行人力资源的专业转移,探索特色发展道路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将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安置,创造性地开发人力资源,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即劳动力产业转移道路。通过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将数量过多、生产效率较低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与此同时,通过二三产业的专业化、技能化培育将生产效率较低、缺乏技能的农村农业劳动力转化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以实质性产业培育为跳板,提升农民技能素质、开拓眼界思维,激发农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认识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涛.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J].人力资源,2018(09):151-154.
  [2]何芳.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与路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40(12):108-109.
  [4]李小静。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农业经济,2017,38(13):24-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1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