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岗位体能需求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基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岗位体能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对企业、学校、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探索铁道类职业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建设研究。本文结合学院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结合职业岗位体能需求,将岗位体能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体育课程建设,以达到“三教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内外一体化 岗位体能 铁道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19年伊始,中央教育厅发布两大重磅教育改革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这完全符合基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初衷,这是符合需求的。基于学院实际发展要求,本文提出以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对四川铁道职业学院进行探索研究。
  1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构成
  构建的新的课内外一体化体系,主要从课内课外两个维度出发。课内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包含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评价体系的设置,课外主要是对课外锻炼以及第二课堂进行重新整合和指导,打造课外锻炼的课程。按照学院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构建新的课内的体育课程体系目前需要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图1为体育课程体系构成。
  2课内课程设置
  2.1课内课程内容的设置
  构建新的课程内容的设置,根据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文献资料整理的结果,将企业岗位体能的需求,在课堂上与传统体育相融合,进而将职业岗位体能的基本锻炼要求贯穿课堂内外,让学生做到“课内教师教,课外自己练”进而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目的。
  构建新的课程设置体系主要是提出以“分类、分层次”的方案来解决岗位体能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分类,主要是根据各系部专业类型,来开设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分层次,主要根据学生年级层次差异,设置不同年级需求的体育课程,如图2所示。
  具体的岗位体能内容设置,是根据各系部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而他们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前也对企业需求进行调研,将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体能需求纳入其中,这一点与前文中提出企业问卷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方案不谋而合。将各系部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相相结合,体现出学校行政上的支持,这对做实证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具体课程内容的安排,根据各个专业自身的体能需求,以及根据《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體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具体要求,对高职院校的授课学时,体育课程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本研究中,提出授课5学期的方案,延长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能更好的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为大三下学期到就业岗位中,直接参与实习,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目的,这一点是比较创新。作为以职业岗位体能为前提的课程内容设置,职业准备性这一点与本研究相契合,这也是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的。
  图3中显示的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根据学院自身条件,为发展职业岗位体能量身定制的方案。其中,大一第1,2学期,主要以体育理论知识和跑跳投能力为主,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学习,具备基本身体素质,为二年级专选课做准备。大二3,4学期,以岗位体能和专项训练为主。岗位体能主要是根据专业设置需求,制定相关训练。如根据铁道运营管理专业,制定形体课,礼仪课等,增加其未来在岗的准备性。如供电专业,针对接触网工,除了训练一般体能外,还应该根据其工作特点,大力发展其手臂悬举耐力,手指手腕灵活性,身体平衡性和恐高心理等。
  2.2课内评价体系的设置
  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无非就是以期末成绩考核为主,以过程性评价为辅的全校性考评行为。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新的评价体系主要是要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提出“3+3+4”的模式。将原有的学生体育成绩考核标准,由原来的“6+4”模式,也就是“60%的过程性评价+40%的结果性评价”改为“30%的平时成绩+30%的体质测试成绩+40%的期末考核”,而且30%的平时成绩里面,必须包含课外锻炼成绩,如图4所示。
  将过程性评价中加入课外锻炼,有机的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铁道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将学生每学年的这个体测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的30%,并且保留一学年。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是,体测成绩每年向国家上报一次,而且工作量巨大,每学期测试一次不现实。另一方面,随着对企业对身体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毕业生体测不达标的严格管控,体测不达标很可能成为影响学生毕业和就业的一大因素,也是影响就业率的一个因素之一。通过将其纳入期末考核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学生对学分的重视,进而完成体质测试的目的。
  3课外课程设置
  针对课外锻炼,主要是对课外锻炼以及第二课堂进行重新整合和指导,打造课外锻炼的课程。针对第二课堂,主要是利用俱乐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俱乐部,到第二课堂中进行课外锻炼。而根据各系部自主发展的情况来看,有部分系部以系牵头,组织学生“晨跑”,“夜跑”,“APP打卡跑”的形式,将课外锻炼内容考核纳入学期总成绩之中,有机的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促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铁道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体系。
  4小结
  本研究以期通过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期末的结果性评价有机融合的方式,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模式,通过学校行政上的干预,强行要求学生参与锻炼从而达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发展的目的。
   基金项目:四川铁道职业学院院级课题(201931002),2019年度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019QZJ242),2019年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川教函〔2019〕514号)。
  作者简介:杨刚(1991-),男,汉族,助教,硕士,四川铁道职业学院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姜生成.高职体育“岗位主导”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学刊,2008(07):71-73.
  [2] 高勇军.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34):96-97.
  [3] 殷晓丽,王浩.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375.
  [4] 陆莉,裘友凤.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115-116.
  [5] 宋明伟,卢三妹.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8):738-742+734.
  [6] 《天津教育》编辑部.绘制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J].天津教育,2019(04):1.
  [7] 梁宏.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的行动策略探究——以重庆市轻工业学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03):33-35.
  [8]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1-24.
  [9]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西藏教育,2019(03):3-6.
  [10] 谢媛媛,黄俊亚.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
  [11]  张庆飞.“岗位体能”导向下高职体育新型教学模式的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04):89-91+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