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校园亚文化与学生工作创新机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晓阳

  摘要:校园亚文化即传统校园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之总和与概括。它与校园文化一道,对大学生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关注和研究校园亚文化,探求高校学生工作新的切入点,创新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显现出来的生理、心理、行为发展特征,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促进大学生的顺利成人、成才。
  关键词:校园亚文化 高校 学生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界定
  大学校园亚文化即指传统校园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概括。目前,校园亚文化已与校园主流文化并驾齐驱,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今天信息高度膨胀、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这种非主流文化对于处在角色过渡和角色认知容易混乱阶段的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调查表明,在不同期望心理、不同思维观念的冲突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同时理想信念不同程度地失落,表现在文化现象上,既有充满活力、意气风发的一面,又有消极颓废与困惑,它们都反映了大学生思想的一个个侧面,成为新时期学生工作又一个新的切入点。
  二、大学校园亚文化的特点及表现
  从哲学上讲,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或是社会组织,只要有文化存在的地方,都有与其主文化相伴而产生的亚文化现象。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与主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冲突与融合并存。当前的大学校园亚文化,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和当前社会大环境与校园主文化之间相互冲击的产物。就大学生亚文化而言,其产生的特点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处在向社会化过渡的临界区,心理矛盾突出。
  从法律年龄上讲,大学生群体已经属于成年人范畴,他已经属于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但在其心理发展上,则处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期。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与其理想产生冲突时,往往会使其心理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其性格显得叛逆,甚至走向极端。他们将其矛盾的心理无意识地外化为行为习惯,成为其校园亚文化的组成部分。
  2.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特别是消极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无序性。
  校园亚文化的产生,社会大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大学生通过大众媒体、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过分现实化使得一些学生自甘堕落,不求上进。他所反映的大学生群体的共同的心态,并非事先有组织地策划形成,而是由于其共同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促使,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无序性特点。很多校园亚文化的产生往往是出于一时的热情,或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批判,或是遭遇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外化为行为,并被多数具有相同心理背景的大学生所认同而产生的。当然,也有许多校园亚文化展示出与主文化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积极向上的一面。
  3.信息社会中不受任何规则约束,体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和超前性。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大学生接收着通过网络传播的来自世界各地传来的最前沿的信息(包括许多不良信息)。在这整个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追随大众潮流,特别是以网络和大众媒体、明星等流行的时尚行为作为自身的行为范式,不受任何规则或者规范的约束。由于其生长环境在信息化社会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规范在在他们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他们所接收的前沿知识往往是来自网络而非讲堂上的“过时”理论。因此,讲堂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于他们的求知欲,甚至成为其批判的对象。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让一些学生走向消极一面。
  三、大学校园亚文化与学生工作创新的结合点
  大学校园亚文化虽被置于校园主流文化之外,但它毕竟是大学生真实心态的反应。而关注、研究大学校园亚文化,使其与大学主流文化价值观相融合,促进大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新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1.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待大学校园亚文化,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大学校园亚文化现象。
  当前一些校园亚文化现象出现甚至对主文化产生冲击时,我们往往以一种教导者的身份厉行斥之。实际上,“决定何种文化更为重要和强大,主要是看其话语权和实际影响力的大小”。因此,要正确认识大学校园亚文化,首先应该转换的是我们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者的观念,承认校园亚文化在地位上与主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和哲学上的合理性。从多元文化的视角看待和认识校园亚文化现象。
  2.从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各个层面,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存状态,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亚文化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最为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状况,甚至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我们对此的看法上,除了承认其产生在哲学上的合理性外,还应深入了解诸如课桌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亚文化产生的各个层面[3]。通过这些“文化”内容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积极引导,让其思想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3.重视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关注和引导。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它成为大学校园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亚文化的自发性就产生于他们共同的生长环境和心理特征。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大学生群体、网瘾群体的关注,了解其真实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生存状态,切实解决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化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鼓励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谈得上关注了引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帆,沈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校园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6,(3).
  [2]张玉茹.校园亚文化与青年社会化[J].青年探索,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6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