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西走廊汉族的生存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境内复杂多样的地理自然环境的生态情况的描写,查究了这片土地上汉族的形成与分布。在这里,汉族从最初的“少数民族”演变成为今天的人数最多的民族,究其原因还是“人文选择”在起作用。汉族依靠当地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被“人文选择”所积累,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迁徙 人文选择
  一、引言
  今天河西走廊汉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逐步适应与被适应的过程。敖东老师讲:“民族在迁徙时原来的适应性被破坏并暂时的进入不稳定状态,然后慢慢的适应新的环境”。于是才形成今天的分布与格局。那么河西走廊原本并不是汉族的聚居区,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可为什么最终汉族却成了河西走廊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河西走廊的生态特征
  (一)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与绿洲
  “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二)独特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尽管降水很少,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仍非常优越。据统计,河西走廊全年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积累。
  (三)三大水系极大的保证了农业灌溉
  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所以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
  三、河西走廊汉族主要来源
  河西走廊地区亦耕亦牧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竞相争夺的地区。中央王朝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是出于对河西走廊独特的战略地位的考量,为此汉、唐、元等王朝不惜在河西走廊特别是河西地区布下重兵,进行屯垦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对西域的经营。从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是竭力保护农耕文明,因而极力向河西走廊地区移民,而屯垦则是移民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河西走廊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无论是历史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掘,来自中原地区的族群从远古时期就不断地爬山涉水来到河西走廊并依据地理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四、生态位、生计方式与人文选择
  河西走廊汉族的生计方式——主要以种植麦子、菜籽和土豆等农作物来养活自己。此外,农村家庭几乎家家都会散养几只猪、鸡、羊等家畜。
  (一)麦子
  河西走廊境内种植的基本都是为春小麦,长期以来小麦是河西走廊汉族最主要的农作物,当地的汉族一天三餐甚至一年四季都吃小麦也不会觉得腻。而且小麦磨出面粉产生的麸皮可以用来饲养家畜。可以看出,因为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特备是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农业,汉族一旦迁入,就必然会进行开垦。可以说河西走廊汉族的绵延,农业是关键的支撑。
  (二)油菜籽
  油菜籽是长日照作物,性喜冷凉或较温暖的气候,当气温高机械收割油菜籽于3℃时,油菜籽才能发芽出苗,因地区间气候有差异,导致油菜籽种植季节不同,因而有冬油菜和春油菜之分。河西走廊境内的油菜籽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是春油菜,以张掖市为例,油菜籽在当地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一般都是两种作物轮换种植。同小麦一样,当地人会留下自己一年够自家使用的菜籽,剩下的会卖掉,因为价格往往比麦子高一些,所以百姓种植者较多。
  (三)马铃薯
  马铃薯喜冷凉干燥,土壤适应性强,河西走廊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特别是主产区定西市,耕地海拔大多在1700-2100米之间,黄沙土深厚,土质疏松,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年无霜期100-160天,日照时数充足,年平均气温7℃,昼夜温差大。同时,高海拔地区土壤几乎没有受到污染,病虫害发生轻,便于进行隔离和田间管理。这些都为喜凉喜光、耐寒耐旱的马铃薯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因此,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河西走廊马铃薯与众不同的品质优势。
  五、总结
  作为一个地理环境复杂的西部边远地区,河西走廊在全国并不突出,从历史上看,河西走廊也处在一个战乱不断,政权更迭比较频繁的一个地区。敖东老师在《论民族兴衰的根本原因》中讲“导致民族兴衰存亡的最终的原因不是人为选择即人为决策的得与失,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人文选择本身。顺应着兴起,背逆者灭亡。我们把这种对民族有利的个体差异和变异因素积累下来,而把不利、有害的变异因素逐渐淘汰的过程叫人文选择”。河西走廊汉族的形成不是一帆风顺,也是在生存的各种压力下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境内最初并不是汉族的聚居地,但是随着历代王朝的迁徙以及自身的繁衍生息,汉族成为河西走廊境内最主要的民族,这就是人文选择在起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62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