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玉强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常规合作模式分析,指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合作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生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紧密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深入变革,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但人才缺乏,人才难求,甚至人才断层的局面常令企业心急如焚;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异常困难。为什么会出现令双方都很困难的局面呢?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盲目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造成此结果的关键原因就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严重脱节,虽然学校建有模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但它在质量、成本、安全、交货期等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中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全部环境,而现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逐步积累,这些经验技术和管理知识单靠校内教育很难获得。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已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弥补校内教育不足,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一般模式
  
  1.“人才订单”模式
  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提出订单要求,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该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质量,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情况,及时地面向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熟练技术型服务人才。
  2.“校企联合”模式
  通过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包括联合开发新产品,指导毕业生搞项目设计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技术和现实问题,提高企业参加校企联合办学培养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赢的办学目标。
  3.“工学交替”模式
  高职院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为使学生有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可与联合办学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协议,并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在教学组织上采取了分段式教学,实行工学交替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合作企业为该专业学生留出一部分工学交替工作岗位,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轮换岗位。
  4.“股份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地使用学院的办学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企业优质资源,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使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以股份的形式与学院教学部门进行深度合作,让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分享办学效益,加大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效解决实践课程的师资、设备、实验实习场所短缺的问题。
  5.“顶岗实习”模式
  指学生还没有完全毕业,大部分主要专业课程都已经修完,由于就业机会难得或企业急需技术人员,高职院校允许学生提前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开始工作和锻炼,履行员工的工作职责,直接接受企业的员工考核和绩效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只有在活动中进行训练,在真实情境中才能养成。
  6.“创业实践”模式
  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参与学院组织的就业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自主创办小的经济实体和开发项目,对学生进行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等创业能力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观念问题如: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很多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大多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
  政策问题如: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学校体制改革滞后,弹性学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
  运行问题如: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微观的运行制度不够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学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效果上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运行的形式上大都限于建立“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校企合作。
  
  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学校优先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企业优先满足学校优秀毕业生就业。这种校企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育人的创新方式,彻底打破学校办学和企业用人之间相互脱节的传统壁垒,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当今先进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校企合作有利于学院专业建设。一方面,学院根据专业发展,每年可以不定期邀请企业领导召开会议,就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修订、校内外实训基地规划建设,教材建设等进行研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供学校决策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建立和加深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为接纳学生实习、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3)校企合作,有利于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任务和效益的最优化。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信息改善办学条件、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例如: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企业可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企业给学院提供实习设备,学生在校模拟实习生产,学院则给企业提供合格的技能人才和产品。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亲自体验生产实践活动。
  (4)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要务。能否尽快打造一支热爱企业、熟悉企业情况且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操作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是关键。当前最切合实际的办法是把那些理论知识丰厚、学历合格的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送到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去挂职锻炼,从事实际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并鼓励他们参加实际工作单位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以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理解,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加剧,职业转换加快,劳动力市场日益开放,这些都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使人才规格及能力水准与国际竞争需要合拍、与国际标准接轨。校企合作办学为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随着我国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必将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令奇.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综合),2006,(5):214-216.
  [2]戴勇.产学合作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关系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5-48.
  [3]黄惠云.浅析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科技信息,2007,(11):9.
  [4]傅君君.浅谈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J].商业时代,2007,(4):142-143.
  [5]冯建军.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技信息,2007,(15):159-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2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