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发展应立足于开拓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祁柱晓
一、观念创新是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同所有的体制具有惯性一样,高职院校目前实行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也像是无形的手,促使人们渐渐习惯于相应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学院一直以国家计划和统招统分的方式运营,许多传统的东西仍然束缚着我们的手脚,使高职院校在拟定学校发展规划时患得患失,不敢放开手脚。
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将作为新生产物延续高校的本专科教育。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尚未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没有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高职专业教学改革,应坚持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主题。着重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它的主体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另外,还应当研究如何把终身教育思想体现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的办学体制。应当逐渐淡化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把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要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就是要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首先,要打开思维空间,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国情、省情、市情、校情与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将我们面临的情况与昨天、今天、明天联系在一起,思考发展的思路。要把学办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兴奋点,也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灵活地设置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要将目前社会的需求同长远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在一起,以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为前提来探索学校发展的方向。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去思考其它行业、岗位以及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动因,用以启发自己,真正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地全面思考本校的发展大局。在决策、用人、协调、激励及现代领导活动的关键环节方面,创造性地探索新机制、寻找新出路。
其次,多采用非线性思维,少采用线性思维。避免亦步亦趋,按部就班的传统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代表的非线性思维,是以联想、形象、典型化等手段为其思维特征,不因循守旧,极易撞击出灵感的火花,进而形成创新的基础。如专业设置,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去设置,条件可以慢慢去满足,甚至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先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去借、去租、去与同等情况下的兄弟院校“等价交换”。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关键
充分认识知识、能力与品德的关系,是改革学校育人模式的根本。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主要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知识评价,发展为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综合教育和综合评价。即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为适应工作需要发展的新技能。例如:与人协同工作、批判性地思考、有效地交流等方面的技能。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再单纯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出发,还要从生活对未来人的要求,以及人面对未来生活的要求出发,系统地研究和设计知识与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基础能力、新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真正成为不会因社会的发展而“贬值”的人才。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这些人才要懂市场、懂企业、懂专业。高职教育又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具有突出的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此教育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来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但不能把高职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可以说,极大地提高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包括培养一大批拨尖创新人才,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民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则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根本出路;而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将会提高能力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学校培养人才改革的重点,即要普遍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要着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开创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各个领域创业领头人。高职院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不仅要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在制度安排和教学组织上都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例如:学院对特殊才能学生和人才的发展和培养上,都应有一套特殊的办法和制度,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创造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和环境。
总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前提,抓住技术人才全国化,国际化的机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打破消极平衡的传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才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制度创新对于学院培养优秀人才具有特殊重要性。教育制度的创新主要包括与体制相关的制度,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这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宏观领域;后者侧重于微观领域。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任务主要在于后者。所以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讨论高职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
1、入学制度:开放与选拔并举。入学制度的开放度和选拔方法,无疑会影响能力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作为高职院校,能否在入学制度上加大创新,实施开放与选拔并举的形式呢?也就是在招生考试录取学生的基础上,选拔一部分落榜生,接纳一批推荐上来的中专生,在选拔标准和方法上,以能力考核为主,尤其是发现和选拔一批具有学院所设专业和具有专长的学生,挖掘培养他们的专业才能,从而为人才搭建起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2、教学制度:规范与选择兼备。作为高职院校,又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教育基地,在教学制度上要实施规范与选择兼备的形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例如,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分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加选修的内容和学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在教学安排上,学院设置了不同进度的快慢班,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甚至可以为特殊学生,如牧区学生,单独制定计划。在教学进度上,要打破原来的“三段式”,提倡“倒推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标准设置学习进度;按照国家紧缺人才规划的要求,适当缩短学制,灵活制定学生学习周期,像有些特殊专业,可以搞两年制办学;学院在教学管理上还实行学分制,以修满规定学分为学生毕业的标准,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进程,开放学生在校时限的自由度。
3、合作教育制度:学院与企业联手。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可在学生上岗前对其能力有所了解,像我们学院就与TCL集团、中国海尔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TCL集团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及岗前培训提供场所,并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另外,学院还与海尔集团建立起了培养售后服务人员的用人关系。
4、多种证书制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多证通行。实行多种证书通行制度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随着我国对知识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必然会在劳动用工制度、劳动力市场的准入制度等方面更加完善,如果提前作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能力为本”的制度提供了保证。学院为提高在校学生的发证率,还与北大青岛等集团建立了岗前认证培训制度。
5、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尽快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逐步建立起从学院章程、组织条例到各项工作基本规范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要转变办学观念,变管理学院为经营学院,要有服务意识,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经营学院,是一种在社会经济前提下的经营;是一种与产业接轨,充分考虑产业对人力资源新趋势、新要求的经营;是一种任人唯贤,聘请行业内最优秀的专家和管理人员,沉淀成学校的人力资本的经营、更是一种多元化办学体制,把企业管理的模式引入职业教育的经营。要建立健全各种委员会,为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的作用提供组织保证,变学校工作由少数几个人和几个部门负责为全校教职工负责,增加学校的透明度,增强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感,加强学校的凝聚力。要深化行政机构改革,转变行政职能和工作作风,淡化官本位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进一步做好后勤体制与教学和行政体制的分离,使后勤工作与学校教学和行政都能够形成良性运行机制。要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学校规避经济风险的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1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