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新途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秀丽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随着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长期以来忽视人文教育的负面影响随之逐步显现。加强人文教育, 既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43-02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人文教育,在英语国家又称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指以传授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文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指如何做人,为什么做事,做事要达到什么目的的问题。21世纪,高等应用型人才具有的人文素质的特定内涵,就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1}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受教育者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汲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自己在政治思想方向的选择与价值取向上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它告诉学生的是人生价值、人生信仰和人生意义,向学生说明人的理念与思想、抱负、希望和理想。这些在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对照自己的可能,有助于学生扩大对人生感悟的视野,受到情感的震撼,意志的磨练,以逐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并培养了一大批一线的操作技能相关的人才,为我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大部分在校生的思想状态主流是积极向上和健康的,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少理工类学生连基本的应用文就不会写或写文章错字连篇,而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一知半解,口头表达能力差,文化功底薄弱,艺术修养和欣赏品位低,对中外名曲和中外名著知之甚少,甚至出现了沉沦网络、荒废学业、暴力事件逐步升级、道德滑坡的现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严重地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
  出现上述诸多现象的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1.目标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近年来,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常常见诸报端和媒体。片面强调“就业教育”会使学校工作偏离了人才培养这个重心,并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缺失、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变差等不良后果。{2}就业功能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不是高职教育的全部,而且高职教育事实上也不能完全解决失业问题。由于失业问题本身就涉及到教育、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是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仅仅依靠高职教育来解决是不现实的,高职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千万不能把高职当作解决失业问题的灵丹妙药。
  2.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更加地“现实”,他们关注的更多是经济生活和物质的享受,高职院校的学生又是一个很敏感的特殊群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对其思想和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3.学校方面的原因。
  (1)重视不够。许多高职院校未把人文教育列入学院整体规划。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有的是从中专升格为大专的,“摸着石头过河”,办学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独立人格,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把人文教育作为“软任务”而少有精力去抓,造成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3}
  (2)缺少职业特点。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学校在设计专业课教学中未能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学校未能经常对学生进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由于学校对开展职业人文教育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其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特色。
  (3)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不高。虽然认为在高职学校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是必要或者非常必要的。但由于部分教师和学校缺乏正确的理解与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导致他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和难度较大。
  (4)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之分工原则,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仍是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负担,故人文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4.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受到招生区域的限制等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不利因素,加之受目前大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选择上,功利性、职业化倾向日益严重,他们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技能课的训练,而轻视和冷落人文课程的学习,业余时间忙着“考级”、“考证”,根本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思去选修或学习型人文课程,即使不得不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应付了事。{4}学生基本文史知识欠缺,考试作弊现象和抄袭作业现象比较严重,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1.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灵魂。要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使学生在成才中成人,把“就业”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倡导职业人文教育。
  2.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加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重构养成健全人格的课程理念,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诸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注重在专业教育或技能实训中渗透人文教育。
  此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要改革现行的人文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3.加强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实践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能产生在书本中或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学生在实践中既可以培养如何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等的关系,又能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学习和成才目的有一个正确或更准确的认识。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如志愿者等)社会考察、调查活动以及业务实习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共青团、班集体和学生会等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以帮助学生达到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助和自我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这些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现在有些高职院校探索出“产学研结合”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学工交替”模式等等的人文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这些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推广。
  4.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学校人文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他们的人文素养,构建稳定且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必须要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也就是我们说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以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可持续发展。
  5.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悟和养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同,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学生的高尚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4}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技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6.建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取得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最终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上。而当前高职院校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于具体技能的训练和考查,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发展职业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将科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的高职院校在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的技术人才的理想场所,而且能够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信自强的生活理念,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的殿堂,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实现“人之为人”的教育的本真追求。
  
  注释:
  {1}王芹萼.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教育问题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21)
  {2}彭汉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误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3}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职业技术.2007(21)
  {4}丛英姿.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的反思.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1)
  (责编:若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