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政府双重视角下的投资环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长胜

  采用政府和企业的双视角、供给和需求双层面的分析框架,对城市投资环境进行研究,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去年6月,由世界银行、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组成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联合调查组”,对成都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组一致认为,成都市政府立足实际、统筹城乡,通过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都已经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
  
  分析成都的两个视角
  
  从2002年以来,世界银行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跨区域的投资环境调查,对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排名,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建议,推动了中国整体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与世界银行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相匹配,国家信息中心从2003年开始,通过实地调查方式,开展了城市投资环境的案例研究。我们之所以选择以城市为对象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中国地域广阔,东西南北中,不同城市的区域特征、要素禀赋、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应用统一的量化指标进行比较,可能忽略城市的特征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过程。深入的案例研究,有助于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理解特定城市的特定环境。
  第二,城市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的发展战略是高度相关的,不同的战略设计和执行能力,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这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空间。战略因素在分析研究中是很难量化的,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有助于理解城市、政府如何通过战略选择和战略引导,实现投资环境的改善。
  第三,城市环境投资研究既要重视分析和评价,又要重视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措施。世行此前进行了定量研究,侧重于分析和评价,提出的主要是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建议。而基于个性化的城市案例研究,更有助于分析特定城市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更加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概括来说,对于投资环境的研究不仅要关心大略,更要具体细微;不仅要分析共性,而且要把握城市的个性和特色;不仅要分析定量指标,而且更要关注战略制订与实施的动态过程。在对策建议方面,不仅要具有普适性,而且要针对性强。正是出于以上几种方面的考虑,我们十分重视投资环境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研究类似于成都这样的城市。成都虽然在120个城市的排名中并不靠前,但通过案例分析,它的特点、特色就能体现出来。
  对于成都的投资环境,我们选择了两个分析视角:一个是企业需求视角;一个是政府战略视角。
  首先,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这主要考虑到,世界银行2006年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报告表明,对于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政策背景下的投资环境,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评价。例如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杭州市总体投资环境评价的排名分别是第2名和第13名。惠州的排名分别是第31名和第5名。这两组数字说明,不同企业对城市投资环境的看法明显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同一投资环境要素,不同类型的企业有着差异化的需求;而对于投资环境中的众多要素,不同企业的要素偏好差异就更加明显。因此,对于投资环境评价,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并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要素权重进行区分。这一现象,使我们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对投资环境进行研究,希望从分析企业的差异化人手,探讨政府改善服务的方向。
  其次,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我们在杭州、惠州、柳州、喀什等7个城市开展了投资环境案例研究。在不同城市的调研,使我们对政府的战略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个感受,是政府的战略选择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当地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恰当的战略选择有利于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不恰当的战略选择可能导致城市在改善投资环境和发展经济方面,走很多的弯路。
  第二个感受,是目前各个城市之间的战略趋同现象比较严重。盲目的战略趋同势必导致产业同构,发展模式单一,带来恶性竞争,对城市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和建议,鼓励差异的定位。
  第三个感受,是投资环境改善不能停留在法律层面,而是从政策宣传到战略实施,从政府决策层到执行层,只有执行力强的城市才是全面的。
  这些感受,促使我们把城市的战略与投资环境联系起来,深人分析城市的战略选择和执行,及对改善投资环境的影响。我们选择了从企业、政府双重视角考察环境,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来分析环境,并且努力把企业视角和政府视角联系起来,探求企业化差异化的需求和城市化差异供给的态势。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究,对投资环境改善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梳理。同时也希望借此倡导三个理念。
  第一个是投资环境的改善,要坚持需求导向,要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
  第二个是城市的发展战略应立足于差异化的定位,避免趋同化的城市战略定位,必定是特点鲜明的战略定位。
  第三个是与战略定位相配套的政策组合和战略执行不可忽视。战略设计和组合、执行三者环环相扣。
  基于上述政府和企业的双视角,需求和供给的双层面分析,我们对成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政府战略视角考察投资环境,一是看战略设计,二是看政策组合,三是看战略执行。
  从战略设计环节看,成都的环境发展战略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障,是基于成都市的产业基础做出的抉择。
  从配套条件看,成都在城乡统筹和政府转型等方面,形成了较好的政策组合,对于其战略定位,具有较强支撑作用。
  从战略执行环节看,成都在政企的沟通机制,网上并联审批等方面的创新都堪称亮点。我们从企业视角考察投资环境,要看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化需求,也要看不同市场定位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成都市政府针对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减轻社会负担的需求,提供优惠政策和实际帮助;针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提供融资平台和担保服务;针对外资企业,对于产业配套能力的需求。打造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同时,企业的各种诉求,均能及时顺畅的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成为政府制定和执行环节的重要参考。
  
  成都的三个特点和五种动力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将成都改善投资环境的特征和经验,概括为三个特点和五种动力。三个特点:
  一是城乡统筹。成都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探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在同户籍、同要素、同产业、同体制、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市形态初步显现,为内陆城市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革,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政企和谐互动。成都的政企关系不是单向的政府主导,而是双向的互动。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政府能够研究,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各类企业的诉求也都有着顺畅的表达渠道。我们访谈的企业普遍反映,成都的政企关系日益和谐,近两年进步尤其明显。我们可以预计,在世行下一轮的问卷调查中,如果在指标设计上可以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权重,成都的排名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三是产业协调均衡。成都致力于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努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全力打造服务业新优势,积极开动现代农业新局面。在三次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打造城市品牌,梳理城市功能,优化创业环境,人居环境。
  五种动力是指: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促动、市场化带动、城市化驱动、国际化拉动。对于每一座中国城市来说,这“五化”作为宏观背景是共同的发展环境和时代特征。但能否准确地理解“五化”,并把握“五化”,使之内化为城市投资环境改善的五种动力,则有赖于城市政府的探索和创造。
  成都正是通过政府创新推进了“五化”,融合并内化了五种动力,实现了差异化发展,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应该说,由于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客观条件约束,相对沿海城市而言,内陆城市实现投资环境优化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创造。成都市制度创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弥补了要素禀赋方面缺憾和不足,创造了许多的经验。通过调查和综合分析,我们和世行的专家都认为,成都的投资环境改善是非常明显的。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进,为我国改善和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探索了新的有价值的模式,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突出特色,成都已经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成都市的这些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全面总结。
  
  我们针对成都的特点和情况,对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提出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紧紧抓住作为全国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综合运用规划调控、政策推动、投资带动、资源整合等有效手段,加快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进程,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继续推行并强化差异化发展战略,突出服务业发展优势,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中心,布局产业,规划城市。限制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控制发展重工业。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投资环境需求,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执行力,不断增强有效的差异化的服务能力。
  我们采用政府和企业的双视角、供给和需求双层面的分析框架,对城市投资环境进行研究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们希望这样的视角和分析,可以为不同城市建设有特色的差异化投资环境,提供有益借鉴;为推动城市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2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