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本关于农业的著作,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与农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其中,农业技术的论述占据主要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农业科技方面,而且这些论述中所渗透出的哲学思想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哲学思想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究其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齐民要术》;农业;哲学思想
  《齐民要术》一书成书于北魏年间,至今也有将近一千五百年,作者在写作此书时虽然是以农业入手,进而阐述了多种农作物与树木的栽培、牲畜养殖以及食物加工等技术,但是作者并没有只从技术角度来进行论述,而是在论述中将农业与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等建立了联系,进而凸显出农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这部著作在论述某项农业技术时,会将与这项技术相关的天时、地利以及人和融入进去,进而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也并非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渊源,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一、《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齐民要术》虽然是一本关于农业的著作,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一)人本、民本的哲学思想
  《齐民要术》人本、民本哲学思想在多处都有体现,首先在该著作的序言中就对农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叙述,我们从中了解到“神龙”制作了最初的农业工具,目的是让百姓可以进行土地的耕种;而后尧帝通过了解季节更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定了利于耕种的时令标准;在舜帝治理其间,将粮食的生产作为国计民生的大事,认为这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到了大禹时期,国家将土地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田亩制度,进而推进了国家的治理;后来的商朝与周朝也是在重视农业的基础上达到了良好的发展[1]。《齐民要术》以此为开篇内容主要用于阐述农业生产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百姓作为农业的参与群体,不仅会在具有规划的农业生产中受益,而且也能通过推动农业生产而促进国家的安定,这充分反映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该著作中还对统治者提出了要求,认为在“圣王”的治理下,百姓可以達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而达到这一水平原因在于“圣王”能够为百姓开辟“生财之道”,而具体到古代则主要指农业生产。
  (二)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
  《齐民要术》中对多种农业技术进行了论述,比如在对土地耕作的论述中认为耕作的时机必须符合农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而后在具体的耕作中要经过“和土”与“粪泽”的过程,进而为后续的农作物栽培提供基础,这样的土地耕作过程体现出遵天时、用地利以及重人和的重要性。《齐民要术》中的这些论述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引用了之前的一些典籍,据研究该著作的引用范围极广,包括《仲长子》、《孝经》、《孟子》等多种典籍,这说明《齐民要术》中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这些典籍之上的。不仅如此,作者在引用了这些典籍之后,也通过实践的调查和分析对“天地人和”的思想进行了应用,比如在《齐民要术》的“种谷”篇中对“谷”的生长规律进行了总结,但是在具体种植时需要根据土地的不同而采取对应的种植方式,此为“量地利”;在种植时选择合适的季节,此为“顺天时”;种植中要避免“任情返道”,否则就会出现劳而无获的结果,此为“重人和”。
  (三)普遍联系的辨证思想
  在《齐民要术》的“耕田”篇中对耕地的过程进行了论述,认为“耕田”与季节的变换有紧密联系;而后又对除草方式与时间选择进行了论述,并将除草方式与时间进行了联系,如文中所述除草要达到“除根”的效果,而选择在炎炎夏日则会让暴露出的草根快速枯死,进而达到除草的目的;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除了进行耕种与除草之外,还需要对土地进行保养[2]。“耕田”篇中将正月到六月的土地保养过程进行了描述,而这些保养措施是根据不同季节的特征而制定的。我们从“耕田”篇的论述中可以得知,作者将与土地相关的因素和土地的耕种过程进行了联系,并且采取辨证的态度来分析每种因素如何利用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天气炎热的夏天并不利于种植,但是可以利用这一季节的特点来除掉荒草。在“种谷”篇中,作者对种谷过程中的种植密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种植密度要遵循合理的标准,过于稀疏与过于密集都不利于谷物的生长;而种谷的类别也应该互为交杂,这样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来达到共同生长的目的,这其中也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辨证思想。
  二、《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齐民要术》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其中的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一)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人本、民本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根据一些古典的记载,古人对“人”的地位极为看重,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后来经过对自然的探索,得出“天人合一”才是万物生长的基本原则。这时古人已经认识到“天”是很难被改变的,而“人”却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来进行约束和改变,所以“人本”思想主要体现的是通过“人”的修养来达到改变其它事物的目的。这样的“人本”思想在很多文化典籍中都有体现,比如在《论语》的“雍也”篇中对鬼神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鬼神”可敬,但是并不能作为治理人民的手段;“述而”篇中记载了孔子不信鬼神的言论,并且在孔子得病后拒绝了弟子为自己祈祷,而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战胜病魔,这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重“人本”而轻鬼神的思想要义。而“民本”是“人本”的一种具体表现,主要对应的是国家治理,比如《孟子》中将“民”作为国家治理的第一要素,认为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这一点在《荀子》中也能找到相似的论述。
  (二)天地人和思想的文化渊源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后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了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在《周易》中将天、地、人三者称为“三才”,并且认为三者的发展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即天道、地道与人道,然后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进而得出三者的发展中既有制约又有依存,那么必须在发展中将三者进行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3]。从《周易》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人与自然形成对立,而是从中找到了可以和谐共存的方法。在儒家典籍《礼记》中记载“人”的形成是“天地之德”,那么“人”的发展必会与天地相通,这一点在《吕氏春秋》中得到了验证;《乐记》中认为天、地、人三者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顺天时遵地利则能获得正确的耕种时间,而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德”则会有更好的收成,这样的思想内涵对《齐民要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普遍联系辨证思想的文化渊源
  天地人和思想中蕴含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而这样的处理过程就是普遍联系辨证思想的体现,比如《吕氏春秋》中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了论述,认为“人”是负责耕种的,“地”是负责接纳并保证其生长,而“天”负责滋养进而成熟,虽然各负其责,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需要对“天、地”进行引导和预防。这一点在《齐民要术》的“种谷”篇中有所体现,具体为人在种植时需要调整谷物之间的距离,虽然土地能够保证它们成活,但是如果间距不当也会出现互相影响而影响收成的结果;在谷物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通风良好,这样才能保证谷物的正常生长,但是如果谷物之间过于稀疏则无法抵御风的侵袭,所以在种植时要控制间距。从“种谷”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地”能让谷物生长,而“天”会提供空气,但是如果没有“人”的行为参与则无法发挥“天”与“地”的作用。
  三、《齊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齐民要术》不仅具有一定的科技价值,而且内部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下对《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分析。
  (一)人本、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本、民本思想屡次被提起,但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于出现了很多不利于百姓、不尊重百姓甚至对百姓生活造成毁灭的情况出现。在当今时代,这一哲学思想应该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成为文化建设与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我国,我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为人本、民本思想的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而这就是“人本”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中,要时刻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而让人们得到最佳的管理结果;在具体国策的制定中,要以造福人民以及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发出点,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形成。但是“人本”思想并不能滥用,尤其是不能将“人本”思想与“人是万物主宰”相混淆,这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对生态资源的无节制掠夺与破坏上[4]。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人本”思想,并且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环境保护中,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天地人和思想的时代价值
  天地人和思想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们可以在现在的农业生产中充分贯彻这一思想主旨。农业生产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粮食储备这一关键环节。在古代社会,古人是通过对季节的观察来发现农作物的种植规律以及其它影响因素,这样的过程是漫长与艰辛的,而我们则可以根据古人的研究成果来指导现在的农业成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控制与调整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进而使天地人和的思想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不仅如此,现在的农业种植已经可以实现“反季节种植”等看似违背“天时”的行为,但是这其中仍然有这一思想的指导作用。第二,在现代的农业种植中,面临着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而这一思想可以促进现代农业想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农业种植中要注重对土地的保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是一味开垦土地;或者在种植中可以与动物养殖形成循环系统,这样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能获得良好的收成。
  (三)普遍联系辨证思想的时代价值
  普遍联系辨证思想对我们生活中现实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们在认识事物中通过分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进而达到全面的认识效果[5]。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可以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比如在现在的农业生产中,很多先进的种植技术被引入其中,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技术时也需要考虑这些技术带来的负面效果,进而使这些技术能够在农业种植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的人认为某些不良现象是由于社会发展过快引起的,进而对我国取得的发展成绩持否定态度,但是这样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某些不良现象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而主要是因为某些社会管理制度存在不合理情况而引起,那么我们就需要通过普遍联系辨证思想来找到两者的联系,然后进行相应地解决。而且普遍联系辨证思想应该成为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从而防止生态保护出现“极端”情况,进而促进生态保护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孙金荣.齐民要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 吴昊.齐民要术中的农业与饮食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 王政军.“三才”视角下齐民要术中生态农学思想研究[A].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潍坊科技学院.《第九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选[C].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潍坊科技学院,2018:5.
  [4] 薛英芹.浅析齐民要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启示[A].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潍坊科技学院.《第九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选[C].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潍坊科技学院,2018:6.
  [5] 李兴军,王春梅.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主体精神之职业精神论析[J].古今农业,2018(04):28-38.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农圣文化与地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2018NS005);潍坊科技学院201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农圣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化培育契合性研究》(项目编号:W19SZN05 )。
  作者简介:杨洪涛(1979.03- ),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