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士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永鑫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其工作倦怠水平的关系,为对护士的工作倦怠干预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内在一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175名护士进行测试。结果 控制源对于耗竭有正向的预测作用(P<0.01),积极应对对于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有负向的预测作用(P<0.05),消极应对对于耗竭和成就感降低有正向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 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是影响护士工作倦怠问题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工作倦怠;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中式工作倦怠量表
  
  1 引言
  
  在心理学的研究文献中,工作倦怠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研究表明,工作倦怠现象特别容易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护士职业是一种典型的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因此,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一直是国外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此问题加以关注,本研究拟对护士的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进行考察,从而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倦怠干预,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施测对象来自于河南郑州5家医院的护士,共计214人,回收问卷197份,回收率为92.1%。对回收的问卷加以检查,筛除无效问卷后,保留下来的有效问卷为175份,有效率为91.1%。其中男6人(3.4%),女169人(96.6%)。已婚者110人(62.9%),未婚者63人(36.0%),其它情况2人(1.1%)。中专学历102人(58.3%),大专学历58人(33.1%),本科学历13人(7.5%),研究生学历2人(1.1%)。年龄最大56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0.3岁。工龄最长40年,最短不足1年,平均工龄为10.5年。
  
  2.2 工具 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rtory,简称为CMBI)。该量表由李永鑫等编制,共包含3个因素,分别为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每个因素为5个项目。量表采用7点记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7”代表“完全符合”,从“1”到“7”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部分项目为反向计分。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以及结构效度、效标效度等信效度指标良好。
  内在一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nternal―External Locusof Control Scale)。该量表由Rotter编制,共包含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个项目均为一组内控性陈述和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得分在0(极端内控)和23(极端外控)之间。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Questionaire)。该问卷由解亚宁编制采用,共包含2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不采取”为0,“偶尔采取”为1,“有时采取”为2,“经常采取”为3。
  
  2.3 数据分析 将所有调查结果用Foxpro6.0进行管理,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技术。
  
  3 结果
  
  3.1 护士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表1列出了护士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结果。从表1可知,护士的心理控制源与倦怠的耗竭和成就感降低维度的正相关达到了统计显著性水平(P<0.01,P<0.05),积极应对与倦怠的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P<0.01),消极应对与倦怠的耗竭和人格解体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P<0.01)。
  
  
  3.2 护士心理控制源与应对方式对其工作倦怠状况的分层回归 见表2。
  利用分层回归技术来考察护士的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对其工作倦怠程度的影响,具体运算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首先利用各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各维度进行回归,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护士工作倦怠各维度的影响;第二,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作用的前提下,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考察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对于工作倦怠的主效应。分层回归的具体结果见表2。
  
  4 讨论
  
  4.1 护士的心理控制源与工作倦怠 心理控制源是Rotter在社会学系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认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一般来说,内控者比外控者更愿意寻求健康知识,也更愿意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Sehmitz的研究结果表明,护士的工作应激、倦怠都与心理控制源密切相关,那些认为自己对外界生活事件控制能力弱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倦怠水平。本研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层回归技术对于心理控制源与工作倦怠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心理控制源对于倦怠的核心维度耗竭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表明越是外控的个体,其情感耗竭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结果与Sehmitz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因此,在对于护士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策略中,必须要把护士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心理控制源因素考虑在内。
  
  4.2 护士的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 应对是个体面临应激情景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个体的应对方式是个体的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Lewis&Robinson总结说,对高工作应激的持续感知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导致倦怠发生的原因,但总的来看,有关应对方式与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要基于这些少量的研究对应对方式与倦怠之间的关系作一明确的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即使是这些少量的文献也提供了一个一致性的信息,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低的倦怠水平相伴随,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高的倦怠水平联系在一起。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积极应对能够负向的预测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P<0.05,P<0.05),而消极应对能够正向的预测耗竭和人格解体(P<0.01,P<0.01)。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我们在护士工作倦怠的预防与干预中,要充分考虑应对方式的作用,要教会和鼓励护士在面对应激情境时,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的使用量,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陷入倦怠的泥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11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