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若干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实行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但是该规则在司法实践运行中也出现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例如: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际运行中不易操作、非法证据的认定比较困难、当事人辩护权得不到有效行使等问题,本文对我国刑事诉讼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使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刑事;非法证据;规则研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主要是指在刑事审判中,证据的获得涉及到的相关程序和方法违反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作为案件审判标准的证据是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不合法途径和手段所取得的,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的一种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运行中缺少可操作性
  证据的收集工作主要在侦查阶段,由于侦查阶段的工作秘密进行,一些非法证据的不容易被发现,一般情况下,如果发现非法取证的一些线索,但是对于证明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也存在诸多的苦难。在侦查阶段出现取证违法的原由也有很多,比如说为了打击犯罪或者绩效等级,还有的是因为没有坚定的执法信念等等。所以,我们的刑事费证据排除规则要得到贯彻实施并且有利于实践运用,还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对程序运用进一步细化并出台相应配套制度进行完善。
  二、非法证据认定难
  在非法证据的认定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就像很多学者认为的,在所获取的非法证据中,对言词证据的排除比较显著,那么在言词证据中,非法供述的排除又表现突出,进而在非法供述中,又凸显出刑讯逼供的排除。因此,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适用范围被限制,这些证据又多发生于比较重要的命案中。这是因为我们的司法体制观念的成熟所导致,法官在认定非法证据时应该考虑其所涉及的各种利益,在不能依据其他相关证据获得内心确定的情形下,又有非法证据时,应当排除,直到认定被告人无罪。正式因为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才会出现刑事非法证据认定困难。
  三、当事人的辩护权得不到有效行使
  从 《刑事诉讼法》 第 56 条,我们可以知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启动程序。该规则的启动主要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就是说,在法庭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由审判人员根据控辩双方在庭审中的实际情况去发现和判断办案机关是否存在非法取证行为的可能,再由法官自己决定是否因此启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其具体启动条件和情形却不是由法律明文规定。这种情况之下,缺乏具体的法条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否启动进行明文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的审判人员还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其审判过程和结果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无疑会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流于形式,并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辩护方提出对法院提出的非法证据排除申请被驳回后,就算其认为被驳回的理由不能成立,也无法再提出异议,导致辩护方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四、完善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议
  在规则可操作性方面,可以補充完善非法取证方式。笔者认为,应对“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进行明确,将 “非法方法”细化罗列。由此获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应被视为“非法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进而遏制刑讯逼供及其他非法取证行为。在证据认定难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证明标准,细化规则的具体内容。 在当事人辩护权保障方面,应建立具体的法律条文来实现是否启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减少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对于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应当结合国际上的司法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解决方案,日益地将其完善和发展,共同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戴长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究 [J].人民司法,2013(09).
  [2]樊崇义,兰跃军,潘少华.刑事证据制度发展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3]陈瑞华.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4]戴长林,罗国良,刘静坤.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原理·案例·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5]杨宇冠,孙军.构建中国特色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03):30-33.
  [6]陈光中,郭志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若干问题研究——以实证调查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4(09):33-34.
  [7]张军,陈卫东主编.新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
  [8]张军,江必新主编.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适用解答[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3 .
  [9][意]贝卡利亚,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
  [10]卞建林主编.刑事证明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
  [11]陈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
  [12]陈光中主编.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
  [13]陈瑞华.刑事辩护制度的实证考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5 .
  作者简介:
  杨颖(1993-),女,苗族,贵州天柱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涂晓辉(1993-),男,安徽安庆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法硕(非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基金项目:
  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7XZ0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06805.htm